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大肠杆菌萜类异源合成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8页
    1.1 萜类化合物第15-16页
        1.1.1 萜类的重要性第15页
        1.1.2 萜类的生物合成第15-16页
        1.1.3 萜类的生产方法第16页
    1.2 合成生物学及其应用第16-25页
        1.2.1 合成生物学研究的关键技术第17-21页
            1.2.1.1 基因组测序及功能基因的挖掘第17页
            1.2.1.2 DNA合成与组装技术第17-18页
            1.2.1.3 合成生物学元件标准化与设计第18-19页
            1.2.1.4 染色体改造和基因组删减技术第19-21页
            1.2.1.5 合成生物学器件与系统装配技术第21页
        1.2.2 合成生物学在人工生物合成体系构建中的应用第21-25页
            1.2.2.1 合成生物学与天然产物药物异源合成第22-24页
            1.2.2.2 合成生物学与生物能源合成第24-25页
            1.2.2.3 合成生物学与功能基因回路的设计第25页
    1.3 萜类等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研究面临的问题第25-27页
        1.3.1 调控元件的理性设计问题第25页
        1.3.2 前体供应问题第25-26页
        1.3.3 产物的转运问题第26-27页
        1.3.4 异源合成工程菌株发酵调控问题第27页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7-28页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28-38页
    2.1 主要实验仪器第28页
    2.2 主要研究材料及试剂配制第28-32页
        2.2.1 常用菌株与质粒第28-29页
        2.2.2 主要分子生物学相关酶、试剂盒和抗生素等第29页
        2.2.3 微生物常规培养、发酵和样品检测药品第29页
        2.2.4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配制第29-32页
            2.2.4.1 核酸电泳相关试剂第29-30页
            2.2.4.2 SDS-PAGE电泳胶及其他试剂配制第30-31页
            2.2.4.3 Tricine-SDS-PAGE电泳胶及其他试剂配制第31页
            2.2.4.4 主要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第31-32页
        2.2.5 微生物培养基配方第32页
    2.3 主要实验方法第32-38页
        2.3.1 常规的微生物培养与保存第32-33页
            2.3.1.1 大肠杆菌培养第32-33页
            2.3.1.2 枯草芽胞杆菌培养第33页
            2.3.1.3 阿维链霉菌培养第33页
            2.3.1.4 红霉糖多胞菌培养第33页
            2.3.1.5 Erwinia taxi培养第33页
        2.3.2 常规的分子生物学操作第33-36页
            2.3.2.1 质粒小量抽提第33页
            2.3.2.2 DNA的胶回收与直接清洁回收第33页
            2.3.2.3 细菌基因组DNA抽提第33页
            2.3.2.4 大肠杆菌RNA的抽提第33-34页
            2.3.2.5 基因的密码子优化与人工合成第34页
            2.3.2.6 分子克隆与质粒的构建第34-35页
            2.3.2.7 SDS-PAGE蛋白电泳第35页
            2.3.2.8 Tricine-SDS-PAGE方法第35页
            2.3.2.9 实时定量PCR第35-36页
        2.3.3 工程菌发酵与产物分析第36-38页
            2.3.3.1 发酵种子制备第36页
            2.3.3.2 摇瓶发酵第36页
            2.3.3.3 补料分批发酵第36页
            2.3.3.4 发酵过程参数检测第36-37页
            2.3.3.5 发酵过程产物检测第37-38页
第三章 调控元件的理性设计第38-59页
    3.1 主要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8-44页
        3.1.1 主要实验材料与计算机平台第38-40页
        3.1.2 常规实验操作第40页
        3.1.3 调控元件文库的构建第40-41页
            3.1.3.1 报告载体构建第40页
            3.1.3.2 调控元件突变库的构建第40页
            3.1.2.3 调控元件文库的初筛第40-41页
            3.1.2.4 调控元件文库的精确定量第41页
        3.1.4 强度预测模型构建方法第41-43页
            3.1.4.1 基于PWM的序列-强度建模方法第41-42页
            3.1.4.2 基于ANN的序列-强度建模方法第42-43页
        3.1.5 表达框的构建第43-44页
            3.1.5.1 小肽BmK1表达框的构建第43页
            3.1.5.2 白藜芦醇合成途径的构建第43-44页
            3.1.5.3 紫槐二烯合成途径装配与dxs基因表达框构建第44页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4-57页
        3.2.1 基于随机突变的调控元件文库的构建第44-46页
        3.2.2 调控元件突变库的建模第46-49页
            3.2.2.1 基于PWM方法的预测模型构建第46-47页
            3.2.2.2 基于ANN的预测模型的构建第47-49页
        3.2.3 人工调控元件的定量设计第49-53页
        3.2.4 人工设计调控元件的应用第53-57页
            3.2.4.1 人工设计调控元件对小肽BmK1的表达的优化第53-54页
            3.2.4.2 人工设计元件途径适配中的应用第54-57页
    3.3 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MEP途径异源催化元件筛选及应用第59-73页
    4.1 主要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9-63页
        4.1.1 主要实验材料第59-61页
        4.1.2 主要质粒的构建流程第61-63页
            4.1.2.1 萜类化合物下游合成途径的构建第61-62页
            4.1.2.2 MEP模块质粒的构建第62-63页
        4.1.3 摇瓶发酵与产物检测第63页
        4.1.4 工程菌株的MEP途径转录分析第63页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3-71页
        4.2.1 E.coli中萜类异源合成途径的装配与产物合成第63页
        4.2.2 E.coli内源MEP途径关键基因的强化提高萜类的合成第63-65页
        4.2.3 强化关键基因对E.coli内源MEP途径转录的影响第65-66页
        4.2.4 异源MEP途径催化元件的筛选第66-69页
        4.2.5 最佳基因模块的组合强化改造MEP途径第69-71页
    4.3 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用于萜类合成的大肠杆菌底盘全局网络改造第73-84页
    5.1 主要实验材料与方法第74-78页
        5.1.1 主要实验材料第74-77页
        5.1.2 主要质粒与菌株的构建流程第77-78页
            5.1.2.1 强化靶点相关质粒的构建第77-78页
            5.1.2.2 敲除菌株的构建第78页
        5.1.3 摇瓶、补料分批发酵第78页
        5.1.4 菌体生长与产物检测第78页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8-83页
        5.2.1 in silico预测潜在敲除靶点对萜类合成的影响第78-80页
        5.2.2 强化靶点对萜类合成的影响第80-81页
        5.2.3 各靶点组合表达对萜类合成的影响第81-83页
    5.3 小结第83-84页
第六章 大肠杆菌萜类合成系统的转运模块改造第84-93页
    6.1 主要实验材料与方法第84-86页
        6.1.1 主要实验材料第84-85页
        6.1.2 质粒的构建流程第85-86页
            6.1.2.1 外排泵系统质粒的构建第86页
            6.1.2.2 氯霉素抗性MEP途径强化质粒的构建第86页
        6.1.3 摇瓶发酵与产物检测第86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86-92页
        6.2.1 内源转运泵组分单独表达对萜类合成的影响第86-88页
        6.2.2 绿脓杆菌MexAB-OprM外排泵对萜类合成的影响第88-89页
        6.2.3 外排各组分组合表达对产物合成的影响第89-90页
        6.2.4 各组分比例精细调控对萜类合成的影响第90-92页
    6.3 小结第92-93页
第七章 大肠杆菌萜类异源合成的糖流加控制第93-98页
    7.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93页
        7.1.1 相关菌株与培养基第93页
        7.1.2 摇瓶发酵与补料分批发酵第93页
        7.1.3 摇瓶发酵与产物检测第93页
    7.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3-97页
        7.2.1 补料分批高密度发酵过程的建立第93-95页
        7.2.2 稳定期补糖控制对紫槐二烯合成的影响第95-96页
        7.2.3 控制对数生长期补糖对菌体生长及紫槐二烯合成的影响第96-97页
    7.3 小结第97-98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98-100页
    8.1 总结与创新点第98-99页
    8.2 展望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9页
附录1 TRC启动子&RBS突变文库中100个元件的序列及强度第109-120页
附录2 人工设计和合成的TRC启动子&RBS调控元件序列第120-121页
附录3 用于模型NET90_19_576的训练和验证的数据集第121-122页
附录4 本研究中人工合成的基因序列第122-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与申请专利第128-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计算机辅助的酶与烟酰胺辅酶结合规律以及酶对烟酰胺辅酶特异性利用改造的研究
下一篇:新型可回用两水相体系中水溶性固定化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