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页 |
1.2 超高温材料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1.2.1 难熔金属 | 第15-16页 |
1.2.2 耐超高温陶瓷 | 第16-17页 |
1.2.3 C/C复合材料 | 第17-18页 |
1.2.4 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 第18-21页 |
1.3 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1-23页 |
1.3.1 先驱体转化法 | 第21-22页 |
1.3.2 化学气相浸渍法 | 第22-23页 |
1.3.3 反应熔渗法 | 第23页 |
1.4 反应熔渗理论 | 第23-28页 |
1.4.1 反应熔渗的理论模型 | 第24页 |
1.4.2 反应熔渗理论 | 第24-26页 |
1.4.3 反应熔渗工艺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页 |
1.4.4 反应熔渗法制备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 第26-28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实验过程及方法 | 第30-35页 |
2.1 实验用主要原料及设备 | 第30-31页 |
2.1.1 实验用主要原料 | 第30页 |
2.1.2 实验用主要设备 | 第30-31页 |
2.2 实验技术路线与制备工艺 | 第31-32页 |
2.3 分析与表征 | 第32-35页 |
2.3.1 宏观形貌分析 | 第32页 |
2.3.2 密度与气孔率 | 第32页 |
2.3.3 显微形貌分析 | 第32-33页 |
2.3.4 成分与物相分析 | 第33页 |
2.3.5 常温弯曲强度测试 | 第33页 |
2.3.6 抗烧蚀性能分析 | 第33-35页 |
第三章 Hf基合金熔渗C/C复合材料液相产生机理分析 | 第35-52页 |
3.1 合金设计 | 第36-40页 |
3.1.1 Hf-Si二元合金设计 | 第36-38页 |
3.1.2 Zr-Si二元合金设计 | 第38-39页 |
3.1.3 Hf-Si-Ta三元合金成分设计 | 第39-40页 |
3.2 熔渗实验 | 第40-50页 |
3.2.1 Hf-Si二元合金熔渗实验与分析 | 第40-47页 |
3.2.2 Zr-Si二元合金熔渗与分析 | 第47-49页 |
3.2.3 Hf-Si-Ta三元合金熔渗实验与分析 | 第49-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熔渗过程分析 | 第52-68页 |
4.1 合金表面张力计算 | 第52-55页 |
4.1.1 纯金属表面张力计算 | 第52-53页 |
4.1.2 二元合金熔体的表面张力 | 第53-54页 |
4.1.3 二元合金表面张力计算 | 第54-55页 |
4.2 熔渗过程模拟 | 第55-66页 |
4.2.1 熔渗模拟实验 | 第55-57页 |
4.2.2 影响熔渗能力的因素 | 第57-59页 |
4.2.3 熔渗组织特征 | 第59-6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多元合金熔渗制备C_f/(HfC+MC)复合材料及性能分析 | 第68-83页 |
5.1 多元合金组成 | 第68-69页 |
5.2 多元合金反应熔渗法制备C_f/(HfC+MC)复合材料 | 第69-74页 |
5.2.1 熔渗组织结构分析 | 第71-74页 |
5.3 抗氧化烧蚀性能 | 第74-79页 |
5.3.1 氧乙炔焰烧蚀考核 | 第74-75页 |
5.3.2 抗氧化机理分析 | 第75-79页 |
5.4 力学性能测试 | 第79-82页 |
5.4.1 抗弯强度测试结果 | 第79-80页 |
5.4.2 断口形貌及其分析 | 第80-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