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8-2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8-2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8-20页
        1.1.2 研究问题第20-21页
        1.1.3 研究意义第21页
    1.2 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第21-24页
        1.2.1 产融结合第21-22页
        1.2.2 企业集团第22-23页
        1.2.3 钢铁产业第23-24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4-28页
        1.3.1 研究目标第24页
        1.3.2 研究内容第24-26页
        1.3.3 研究方法第26-28页
    1.4 主要创新点第28-29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29-42页
    2.1 早期研究综述第29-30页
    2.2 国外现代研究综述第30-33页
    2.3 国内研究综述第33-39页
        2.3.1 对宏观经济和产业的影响第34-35页
        2.3.2 对企业的影响第35-39页
    2.4 文献述评第39-40页
    2.5 本章小节第40-42页
第3章 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用机理研究第42-79页
    3.1 中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动因第42-48页
        3.1.1 降低交易费用第43-44页
        3.1.2 实现多元扩张第44-46页
        3.1.3 实现协同效应第46-48页
    3.2 中国企业集团产融有效结合的条件第48-54页
        3.2.1 企业外部因素第48-51页
        3.2.2 企业内部因素第51-54页
    3.3 中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用机理研究:基于竞争优势第54-66页
        3.3.1 基于资源视角第54-57页
        3.3.2 基于能力视角第57-61页
        3.3.3 基于企业集团竞争力视角第61-64页
        3.3.4 基于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用机理第64-66页
    3.4 中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用机理研究:基于企业价值第66-70页
        3.4.1 企业价值理论第66-67页
        3.4.2 基于企业价值的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用机理第67-70页
    3.5 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有效性分析及模型构建第70-77页
        3.5.1 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成本-收益模型第70-73页
        3.5.2 有效性评价指标选取及模型构建第73-75页
        3.5.3 基于持股比例的有效性研究第75-77页
        3.5.4 产融结合有效、无效和最优化第77页
    3.6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4章 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现状分析第79-97页
    4.1 后危机时代对中国钢铁业的影响第79-88页
        4.1.1 钢铁工业发展简述第79-83页
        4.1.2 后危机时代对中国钢铁产业的影响第83-85页
        4.1.3 金融危机后中国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的战略困局第85-88页
    4.2 产融结合是中国钢铁企业发展优先方向之一第88-90页
    4.3 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现状第90-95页
        4.3.1 金融机构参股中国钢铁企业集团第90-92页
        4.3.2 中国钢铁企业集团参股金融机构第92-95页
    4.4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5章 基于金融机构参股钢铁企业的产融结合实证研究第97-122页
    5.1 产融结合与经营绩效、企业价值关系研究第97-107页
        5.1.1 假设提出第97-98页
        5.1.2 研究设计第98-106页
        5.1.3 结论第106-107页
    5.2 产融结合与经营绩效、企业价值线性关系研究第107-114页
        5.2.1 研究假设第107页
        5.2.2 变量选取第107页
        5.2.3 样本选择第107页
        5.2.4 模型建立第107-108页
        5.2.5 实证分析第108-113页
        5.2.6 结论第113-114页
    5.3 产融结合最佳结合点研究第114-121页
        5.3.1 Loess方法第114-115页
        5.3.2 主要模型和计算步骤第115-117页
        5.3.3 实证分析第117-119页
        5.3.4 结论第119-121页
    5.4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第6章 基于钢铁企业参股金融机构的产融结合实证研究第122-159页
    6.1 中国钢铁上市公司参股金融机构概述第122-125页
        6.1.1 一直呈稳定发展态势第123页
        6.1.2 各模式整体变化趋势各不相同第123-124页
        6.1.3 各模式在不同时期所占比例不同第124页
        6.1.4 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现新变化第124-125页
    6.2 产融结合模式有效性对比研究第125-140页
        6.2.1 研究假设第125页
        6.2.2 变量选取第125-126页
        6.2.3 样本选择第126页
        6.2.4 数据变量含义和描述性统计第126页
        6.2.5 实证分析第126-139页
        6.2.6 结论第139-140页
    6.3 参股金融机构对钢铁上市公司经济效应研究第140-148页
        6.3.1 理论假设第140页
        6.3.2 研究设计第140-141页
        6.3.3 实证分析第141-147页
        6.3.4 结论第147-148页
    6.4 莱钢集团产融结合案例研究第148-158页
        6.4.1 研究方法第148-149页
        6.4.2 案例背景第149-153页
        6.4.3 参股金融子公司对莱钢集团的影响第153-156页
        6.4.4 经验与启示第156-158页
    6.5 本章小结第158-159页
第7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第159-165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159-161页
    7.2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第161-163页
        7.2.1 理论意义第161-162页
        7.2.2 实践意义第162-163页
    7.3 研究局限性第163-164页
    7.4 未来研究方向第164-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7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列表第177-178页
致谢第178-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钻地弹深/斜侵彻过程的快速算法研究
下一篇:铪基合金低温熔渗碳材料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