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结构理论、计算论文--结构试验与检验论文

基于稀疏特性恢复理论的结构损伤识别算法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1.1 课题的来源第9页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1.2 现有参数化损伤识别方法及其缺陷第10-14页
        1.2.1 损伤识别的非拟合方法第11页
        1.2.2 损伤识别的有限元模型更新理论第11-12页
        1.2.3 残余模态力方法第12页
        1.2.4 参数灵敏度方法第12-13页
        1.2.5 贝叶斯损伤识别第13-14页
    1.3 结构损伤识别与稀疏恢复理论第14-16页
        1.3.1 稀疏恢复理论第14-15页
        1.3.2 结构参数识别的稀疏特性第15-16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第2章 基于稀疏恢复理论的损伤识别算法第17-30页
    2.1 引言第17页
    2.2 结构损伤识别的参数灵敏度理论第17-18页
    2.3 稀疏恢复算法第18-21页
    2.4 数值模拟第21-29页
        2.4.1 损伤定位与量化第22-25页
        2.4.2 对测量噪声的鲁棒性第25-26页
        2.4.3 最优稀疏度选取的经验性结果第26-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基于稀疏贝叶斯的概率损伤识别算法第30-54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基于参数灵敏度理论的稀疏贝叶斯损伤识别第30-36页
        3.2.1 理论模型的构建第30-34页
        3.2.2 稀疏贝叶斯的目标函数第34-35页
        3.2.3 稀疏贝叶斯的不确定性量化第35-36页
    3.3 算法的流程第36-38页
    3.4 数值模拟第38-53页
        3.4.1 悬臂梁第39-44页
        3.4.2 53单元的平面桁架第44-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稀疏性损伤识别算法的实验验证第54-74页
    4.1 引言第54页
    4.2 实验平台与方案第54-59页
        4.2.1 实验模型与仪器第54-56页
        4.2.2 损伤模拟与数据采集第56-58页
        4.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8-59页
    4.3 数据分析第59-73页
        4.3.1 模态参数识别结果第59-61页
        4.3.2 无模型更新的损伤识别结果第61-69页
        4.3.3 模型更新后的损伤识别结果第69-73页
    4.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结论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变截面超高层建筑在湍流风作用下的非线性振动研究
下一篇:框架—核心筒结构基于预期损伤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