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1.1 水体富营养化与藻类水华 | 第10-13页 |
1.1.1 水体富营养化概况 | 第10-11页 |
1.1.2 藻类水华爆发的主要原因及特征 | 第11-12页 |
1.1.3 藻类水华形成的主要危害 | 第12-13页 |
1.2 藻类水华暴发水体修复的主要技术手段 | 第13-14页 |
1.2.1 物理法控藻技术 | 第13-14页 |
1.2.2 化学法控藻技术 | 第14页 |
1.2.3 生物法控藻技术 | 第14页 |
1.3 新兴绿色环保控藻技术 | 第14-15页 |
1.4 基于植物化感作用的秸秆控藻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4.1 秸秆抑藻机理 | 第15-16页 |
1.4.2 秸秆遮光作用机理 | 第16页 |
1.4.3 秸秆化学作用机理 | 第16页 |
1.4.4 秸秆毒性作用机理 | 第16-21页 |
1.5 国内外作物秸秆处置及利用现状 | 第21-22页 |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2-24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1.7 课题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2 秸秆分解有机物差异性研究 | 第26-4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6-27页 |
2.1.2 分解秸秆的选取 | 第27-28页 |
2.1.3 标准天然有机物溶液的配制 | 第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2.2.1 秸秆分解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2.2.2 表征秸秆分解过程中有机物含量变化 | 第29-30页 |
2.2.3 秸秆分解有机物TOC-pH测定 | 第30-31页 |
2.2.4 秸秆分解有机物紫外光谱扫描 | 第31页 |
2.2.5 秸秆分解有机物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 | 第31-32页 |
2.2.6 秸秆分解有机物官能团滴定 | 第32页 |
2.2.7 秸秆分解有机物三维荧光光谱扫描 | 第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3页 |
2.3.1 秸秆分解过程中有机物变化 | 第32-35页 |
2.3.2 TOC-pH及官能团滴定结果 | 第35-37页 |
2.3.3 UV-vis光谱扫描结果 | 第37-39页 |
2.3.4 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结果 | 第39-41页 |
2.3.5 三维荧光光谱扫描结果 | 第41-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3 秸秆分解有机物光化学特性研究 | 第46-68页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6-4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7-53页 |
3.2.1 秸秆分解产物光化学反应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3.2.2 秸秆分解产物光敏生成H_2O_2的检测方法 | 第48-49页 |
3.2.3 秸秆分解产物光敏生成 1~O2的检测方法 | 第49-51页 |
3.2.4 秸秆分解产物光敏生成·OH的检测方法 | 第51-5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3-66页 |
3.3.1 秸秆分解产物光致活性氧生成表观量子产率 | 第53-54页 |
3.3.2 秸秆分解产物光致H_2O_2生成效能评价 | 第54-59页 |
3.3.3 秸秆分解产物光致1~O2生成效能评价 | 第59-63页 |
3.3.4 秸秆分解产物光致·OH生成效能 | 第63-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4 秸秆光敏生成过氧化氢在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中的地位 | 第68-82页 |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8-70页 |
4.1.1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 | 第68-69页 |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9-7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0-73页 |
4.2.1 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浓度测定方法 | 第70-71页 |
4.2.2 铜绿微囊藻抑制效能计算 | 第71页 |
4.2.3 影响过氧化氢酶对秸秆分解产物抑藻活性的因素 | 第71-73页 |
4.2.4 过氧化氢酶对秸秆分解产物抑藻效能的影响 | 第73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3-80页 |
4.3.1 影响过氧化氢酶对秸秆分解产物抑藻活性的因素 | 第73-77页 |
4.3.2 过氧化氢酶对秸秆分解产物抑藻效能的影响 | 第77-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82-83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附录 | 第92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第92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授权的专利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