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0页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 第11-17页 |
(一) 关于村民自治主体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 关于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3-17页 |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 研究框架 | 第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个案村庄介绍 | 第18-20页 |
(一) 区位环境 | 第18页 |
(二) 宗族渊源 | 第18-19页 |
(三) 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理事会的成立与虚置——被动农民徘徊观望 | 第20-33页 |
一、认同错位:村级组织再建的改革背景 | 第20-27页 |
(一) 貌合神离,建制村自治运行低效 | 第20-23页 |
(二) 困于生计,自然村自治遭遇瓶颈 | 第23-27页 |
二、被动建构:村级组织再建改革启动 | 第27-28页 |
(一) 自治单元下沉至自然村 | 第27页 |
(二) 自治组织“政经一体” | 第27-28页 |
三、消极应对:大田经济合作社有名无实 | 第28-31页 |
(一) 困境中短暂配合,经济合作社挂牌成立 | 第28-30页 |
(二) 冷漠旁观,合作社理事会职能落空 | 第30-31页 |
四、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理事会的转型与做实——互动农民觉醒博弈 | 第33-42页 |
一、转机:争取新农村示范村落点,理事会由虚转实 | 第33-35页 |
(一) 无偿出地,百亩油菜花试种成功 | 第33-34页 |
(二) 全民支持,示范村落定赋予实权 | 第34-35页 |
二、危机:“理事不理事”,第一届理事会逐渐瘫痪 | 第35-37页 |
(一) “无利不起早”,理事工作热情减退 | 第35-36页 |
(二) 改革期多组织并存,“当政者”不一 | 第36-37页 |
三、重组:“不举手要选举”,民意反抗下理事会改选 | 第37-41页 |
(一) 民意蓄积,村民大会提出异议 | 第37-38页 |
(二) 民主投票,第二届理事会诞生 | 第38-39页 |
(三) 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主体 | 第39-41页 |
四、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理事会的运作与实效——主动农民有效自治 | 第42-51页 |
一、政治民主:协商决策达成自治规范 | 第42-44页 |
(一) 公屋下的议事规则 | 第42页 |
(二) 固定流程的议事程序 | 第42-43页 |
(三) 具有约束力的自治规章 | 第43-44页 |
二、经济发展:集中意愿实现生产转型 | 第44-46页 |
(一) “小农变租户”,土地流转逐步实施 | 第44-45页 |
(二) 制定“绿色契约”,发展生态旅游 | 第45-46页 |
三、村容改观:共捐共建打造新村新貌 | 第46-48页 |
(一) “两次自愿筹款” | 第47页 |
(二) “无偿共捐的旧资产” | 第47页 |
(三) “一条环村公路的建成” | 第47-48页 |
(四) “人人成了‘参谋家’” | 第48页 |
四、文化融合:宗族认同营造“文明大田” | 第48-49页 |
五、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第51-62页 |
一、农民意愿对村民自治运行的影响 | 第51-55页 |
(一) 自愿是自治的前提和内源 | 第51-52页 |
(二) 个体自愿程度是自治能否形成的基础 | 第52-54页 |
(三) 群体自愿程度是自治有效实现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 第54-55页 |
二、农民自愿参与自治的动力结构 | 第55-61页 |
(一) 提高自愿程度需要内生外动下的多元化动力 | 第55-59页 |
(二) 不同动力因素对提高自愿程度的影响效力对比 | 第59-61页 |
三、研究不足之处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 第6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