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11-17页 |
(一) 研究缘起及其意义 | 第11-12页 |
1. 研究缘起 | 第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 本文的侧重点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1. 本文的侧重点 | 第15-16页 |
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大学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及有效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17-23页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大学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 第17-19页 |
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 | 第17-18页 |
2. 大学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 | 第18-19页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大学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有效衔接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1. 从学生的发展来看,教学目标有衔接的必要性 | 第19页 |
2. 从教师的发展来看,教学目标有衔接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3. 教学目标有效衔接有利教学理论的深化和拓展 | 第20页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大学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有效衔接的可能性 | 第20-23页 |
1. 总目标的一致性,为教学目标衔接指明了方向 | 第20-21页 |
2. 三维目标共同点,为教学目标衔接奠定了基础 | 第21页 |
3.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目标衔接创造了条件 | 第21-23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大学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27页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大学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1. 教学目标衔接中层次不清、脱离现象 | 第23页 |
2. 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很大 | 第23-24页 |
3. 教学目标的评价方式和标准不够完善 | 第24-25页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大学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27页 |
1. 应试教育制约着教学目标的衔接 | 第25页 |
2. 招生方式阻碍了教学目标的衔接 | 第25-26页 |
3. 管理结构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衔接 | 第26-27页 |
三、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大学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有效衔接的途径 | 第27-35页 |
(一) 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创造二者教学目标有效衔接的前提条件 | 第27-29页 |
1. 设置教学目标时,树立整体性教学新观念 | 第27-28页 |
2. 设置教学目标时,考虑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 第28-29页 |
(二) 完善教学内容,为二者教学目标有效衔接提供良好载体 | 第29-30页 |
1. 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 | 第29页 |
2. 选择适合时代发展的教学内容 | 第29-30页 |
(三)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为二者教学目标有效衔接提供保证 | 第30-31页 |
1. 建立完善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 第30页 |
2. 实现评价方法和评价方式多样性 | 第30-31页 |
(四)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第31-32页 |
1. 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第31页 |
2.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推动师生的素质发展 | 第31-32页 |
(五) 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二者教学目标有效衔接 | 第32-33页 |
1. 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 第32-33页 |
2. 建立相互交流渠道和资源共享平台 | 第33页 |
(六) 剖析教学对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 第33-35页 |
1. 根据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 第33-34页 |
2.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附录 | 第37-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