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导论 | 第10-22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3. 国外教育布局调整概述 | 第15-20页 |
(四)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 理论视角 | 第20-2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点并校的背景与进程 | 第22-28页 |
(一) 撤点并校的背景 | 第22-24页 |
1. 我国学龄人口数量下降 | 第22-23页 |
2. 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影响 | 第23-24页 |
3.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影响 | 第24页 |
(二) 撤点并校的进程 | 第24-28页 |
1. 前撤点并校时期(1992-2000) | 第24-25页 |
2. 全力推进时期(2001-2005) | 第25-26页 |
3. 问题凸显时期(2006-2011) | 第26-27页 |
4. 严格控制时期(“后撤并时代”2012-至今) | 第27-28页 |
三、撤点并校的效率与公平:以S小学为个案的分析 | 第28-41页 |
(一) 宣恩县概貌及S小学概况 | 第28-31页 |
1. 宣恩县概貌 | 第28-29页 |
2. 椒园镇与洗草坝村概况 | 第29页 |
3. S小学概况 | 第29-31页 |
(二) 从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视角对S小学的分析 | 第31-41页 |
1. 寄宿制的两面 | 第31-34页 |
2. 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一补”的审视与分析 | 第34-37页 |
3. 乡村文化的断裂与难以承继 | 第37-39页 |
4. 镇村教育资源差距的扩大 | 第39-41页 |
四、结论 | 第41-47页 |
(一) 撤点并校取得的成效 | 第41页 |
(二) 撤点并校出发点与落脚点的错位 | 第41-43页 |
1. 撤点并校的出发点 | 第41-43页 |
2. 撤点并校出发点与落脚点的错位 | 第43页 |
(三) 形式教育公平和实质教育公平的背离 | 第43-47页 |
五、对策建议 | 第47-51页 |
(一) 在尊重民意的前提下推进撤点并校 | 第47-48页 |
(二) 渐进推行撤点并校,根据需要保留部分教学点 | 第48页 |
(三) 合理控制合并后建立的学校规模与班级规模 | 第48-49页 |
(四) 加强撤点并校后的学校管理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