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发展实践研究 | 第11-14页 |
1.3.1 国外发展实践研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发展实践研究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5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城镇化发展理论与国内城镇化模式研究 | 第16-25页 |
2.1 城镇化的内涵 | 第16页 |
2.2 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 第16-20页 |
2.2.1 聚集—扩散理论 | 第16-17页 |
2.2.2 增长极理论 | 第17-18页 |
2.2.3 费孝通的小城镇理论 | 第18页 |
2.2.4 城市生态建设理论 | 第18-20页 |
2.3 国内城镇化模式研究 | 第20-23页 |
2.3.1 温州模式 | 第20-21页 |
2.3.2 苏南模式 | 第21页 |
2.3.3 珠三角模式 | 第21-22页 |
2.3.4 长三角模式 | 第22-23页 |
2.4 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山西省垣曲县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34页 |
3.1 垣曲县城镇化概况 | 第25-29页 |
3.1.1 垣曲县的人.分析 | 第25-26页 |
3.1.2 垣曲县的经济分析 | 第26-29页 |
3.2 垣曲县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3.2.1 城镇布局不合理,人.分散 | 第29页 |
3.2.2 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未能形成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点 | 第29-30页 |
3.2.3 城镇化发展粗放,缺乏可持续性 | 第30-31页 |
3.3 垣曲县城镇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3.3.1 垣曲县城镇人.增长缓慢 | 第31-32页 |
3.3.2 垣曲县城镇建设资金匮乏,城乡差距大 | 第32-33页 |
3.3.3 城镇化进程中的片面的政绩观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山西省垣曲县城镇化建设模式 | 第34-44页 |
4.1 工业园区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模式 | 第34-36页 |
4.1.1 工业园区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模式的原则 | 第34页 |
4.1.2 采用工业园区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模式的现实条件 | 第34-35页 |
4.1.3 构建工业园区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模式的具体思路 | 第35-36页 |
4.2 生态农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绿色开发模式 | 第36-38页 |
4.2.1 生态农业发展与城镇化绿色开发模式的原则 | 第36页 |
4.2.2 采用生态农业发展与城镇化绿色开发模式的现实条件 | 第36-37页 |
4.2.3 构建生态农业发展与城镇化绿色开发模式的具体思路 | 第37-38页 |
4.3 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传统保护模式 | 第38-39页 |
4.3.1 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传统保护模式的原则 | 第38页 |
4.3.2 采用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传统保护模式的现实条件 | 第38页 |
4.3.3 构建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传统保护模式的具体思路 | 第38-39页 |
4.4 地域文化特色挖掘与城镇化建设文化传承模式 | 第39-41页 |
4.4.1 地域文化特色挖掘与城镇化建设文化传承模式的原则 | 第39-40页 |
4.4.2 采用地域文化特色挖掘与城镇化建设文化传承模式的现实条件.324.4.3 构建地域文化特色的城镇化建设模式的具体思路 | 第40页 |
4.4.3 构建地域文化特色的城镇化建设模式的具体思路 | 第40-41页 |
4.5 特色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模式 | 第41-44页 |
4.5.1 特色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模式的原则 | 第41页 |
4.5.2 采用特色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模式的现实条件 | 第41-42页 |
4.5.3 构建特色资源开发的城镇化建设模式的具体思路 | 第42-44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