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典》俗语词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0.绪论 | 第9-17页 |
0.1 关于《何典》及其作者 | 第9-10页 |
0.2《何典》的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0.2.1《何典》的语言及艺术特色研究 | 第10-11页 |
0.2.2 文化内涵研究 | 第11页 |
0.2.3 讽刺艺术研究 | 第11-12页 |
0.2.4 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 第12页 |
0.3《何典》俗语词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0.3.1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0.4《何典》俗语词概况 | 第14-17页 |
0.4.1 俗语词的界定 | 第14-15页 |
0.4.2 确定《何典》俗语词方式 | 第15-17页 |
1.《何典》中俗语词的语言特色 | 第17-32页 |
1.1《何典》中俗语词的修辞特色 | 第17-28页 |
1.1.1 断取 | 第17-23页 |
1.1.2 返源 | 第23-28页 |
1.2 大量的熟语、谚语和歇后语 | 第28-32页 |
1.2.1 谚语 | 第28-29页 |
1.2.2 歇后语 | 第29-30页 |
1.2.3 熟语 | 第30-32页 |
2.《何典》中从前代继承来的俗语词 | 第32-47页 |
2.1 继承于汉代的俗语词 | 第32页 |
2.2 继承于三国的俗语词 | 第32-33页 |
2.3 继承于唐代的俗语词 | 第33-34页 |
2.4 继承于宋代的俗语词 | 第34-37页 |
2.5 继承于元代的俗语词 | 第37-41页 |
2.6 继承于明代的俗语词 | 第41-47页 |
3.《何典》中的新兴俗语词 | 第47-80页 |
3.1 称谓类俗语词 | 第47-55页 |
3.1.1 亲属称谓 | 第48-49页 |
3.1.2 社交称谓 | 第49-52页 |
3.1.3 职业称谓 | 第52-53页 |
3.1.4 人物品类 | 第53-55页 |
3.2 社会生产类俗语词 | 第55-60页 |
3.2.1 商业贸易 | 第55页 |
3.2.2 官场、刑罚 | 第55-56页 |
3.2.3 人际交往 | 第56-58页 |
3.2.4 民间信仰和民俗事象 | 第58-59页 |
3.2.5 时间、处所、方位 | 第59-60页 |
3.3.天地万物类俗语词 | 第60-64页 |
3.3.1 天文地理 | 第60-61页 |
3.3.2 人体医药类 | 第61-63页 |
3.3.3 动物 | 第63页 |
3.3.4 社会生活用品 | 第63-64页 |
3.4 性质状态类俗语词 | 第64-69页 |
3.5 表示动作行为的俗语词 | 第69-75页 |
3.5.1 与身体动作有关的词 | 第69-71页 |
3.5.2 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动词 | 第71-72页 |
3.5.3 与言语活动有关的动词 | 第72-74页 |
3.5.4 一般动作 | 第74-75页 |
3.6 其他俗语词 | 第75-80页 |
3.6.1 副词 | 第75-77页 |
3.6.2 名词 | 第77-79页 |
3.6.3 拟声词 | 第79-80页 |
4.《何典》俗语词与辞书编撰的关系 | 第80-88页 |
4.1《何典》俗语词对《大词典》词条和义项的增补 | 第80-85页 |
4.1.1《何典》俗语词对《大词典》词条的增补 | 第80-83页 |
4.1.2《何典》俗语词对《大词典》义项的增补 | 第83-85页 |
4.2《何典》俗语词提前《大词典》的书证 | 第85-86页 |
4.3《何典》俗语词补充《大词典》的书证 | 第86-88页 |
5.《何典》俗语词与现代汉语词汇的关系 | 第88-94页 |
5.1 被现代汉语普通话词汇吸收 | 第88-91页 |
5.2 保存在现代汉语方言词汇里 | 第91页 |
5.3 产生新的引申义 | 第91-94页 |
6.结语 | 第94-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附录 | 第100-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