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8-24页 |
1、选题的背景 | 第8-10页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3、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18-20页 |
4、框架结构和基本观点 | 第20-21页 |
5、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6、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第1章 信用与博弈论 | 第24-62页 |
1.1 信用及其经济性质 | 第24-33页 |
1.1.1 信用及其范畴的萌芽与变迁 | 第24-30页 |
1.1.2 信用的经济性质 | 第30-33页 |
1.2 信用的一般理论 | 第33-44页 |
1.2.1 对马克思信用理论的再认识 | 第33-38页 |
1.2.2 西方传统信用理论的基础 | 第38-44页 |
1.3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在信用领域的应用 | 第44-62页 |
1.3.1 博弈基本模型 | 第44-48页 |
1.3.2 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 第48-57页 |
1.3.3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对信用理论的推进 | 第57-62页 |
第2章 重复博弈与市场主体信用行为的发生机理 | 第62-100页 |
2.1 市场主体信用行为的特征 | 第62-73页 |
2.1.1 政府及其信用行为的特征 | 第62-67页 |
2.1.2 企业及其信用行为的特征 | 第67-70页 |
2.1.3 个人及其信用行为的特征 | 第70-73页 |
2.2 市场主体信用行为的发生机理 | 第73-80页 |
2.2.1 一次博弈与信用机制 | 第74-75页 |
2.2.2 重复博弈与信用机制 | 第75-80页 |
2.3 市场主体信用缺失的表现 | 第80-100页 |
2.3.1 政府信用缺失及其效应 | 第80-85页 |
2.3.2 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 | 第85-90页 |
2.3.3 个人信用缺失的表现 | 第90-93页 |
2.3.4 金融机构的信用行为及其表现 | 第93-100页 |
第3章 重复博弈框架下信用合作的约束条件与失信的现实成因分析 | 第100-157页 |
3.1 信息结构因素分析 | 第100-116页 |
3.1.1 非对称信息的大量存在制约信用合作 | 第101-108页 |
3.1.2 信息透明度不高制约信用合作 | 第108-113页 |
3.1.3 信号传递过程中的问题制约信用合作 | 第113-115页 |
3.1.4 信息因素对信用合作的制约作用 | 第115-116页 |
3.2 利益结构因素分析 | 第116-139页 |
3.2.1 承诺和威胁的可信性分析 | 第117-121页 |
3.2.2 经济主体的信用成本与收益分析 | 第121-130页 |
3.2.3 不同约束条件下的博弈模型分析 | 第130-133页 |
3.2.4 “激励的悖论”及其解决 | 第133-139页 |
3.3 信息、利益与重复博弈 | 第139-148页 |
3.3.1 信息与重复博弈 | 第139-143页 |
3.3.2 利益与重复博弈 | 第143-146页 |
3.3.3 重复博弈是信用合作的路径选择 | 第146-148页 |
3.4 信用缺失的现实成因分析 | 第148-157页 |
3.4.1 缺乏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 | 第148-153页 |
3.4.2 缺乏有效的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153-157页 |
第4章 重复博弈:信用合作的路径选择 | 第157-202页 |
4.1 国外信用体系模式的经验借鉴 | 第157-169页 |
4.1.1 美国民营征信模式的特点 | 第157-160页 |
4.1.2 欧洲公共征信模式的特点 | 第160-163页 |
4.1.3 日本会员制征信模式的特点 | 第163-166页 |
4.1.4 借鉴与启示 | 第166-169页 |
4.2 构建信号传递机制 | 第169-184页 |
4.2.1 保障和规范信息披露与信息共享 | 第170-174页 |
4.2.2 完善资信评级和信用担保等中介的功能 | 第174-176页 |
4.2.3 发挥市场信号的支持作用 | 第176-178页 |
4.2.4 建立统一的信用管理标准 | 第178-179页 |
4.2.5 强化技术支持的作用 | 第179-182页 |
4.2.66 理选择征信模式 | 第182-184页 |
4.3 构建信用激励机制 | 第184-190页 |
4.3.1 有效利用价格激励 | 第185-186页 |
4.3.2 充分发挥信誉的激励作用 | 第186-187页 |
4.3.3 合理设计薪酬激励 | 第187-189页 |
4.3.4 有效利用产权机制的激励功效 | 第189-190页 |
4.4 构建信用约束机制 | 第190-202页 |
4.4.1 法律约束 | 第191-194页 |
4.4.2 俱乐部式的信用保障约束 | 第194-196页 |
4.4.3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约束 | 第196-199页 |
4.4.4 舆论监督约束 | 第199-200页 |
4.4.5 道德自律约束 | 第200-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1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其它研究成果 | 第213-214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214-218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