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10-14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0-12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第一节 对善治理论的研究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对社团及体育社团的研究 | 第15-17页 |
第三节 对健身气功社团的研究 | 第17-18页 |
第四节 对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 第18-20页 |
第五节 对中国体育相关法律的研究 | 第20-21页 |
第六节 其他相关研究 | 第21页 |
第七节 相关研究评述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一、文献资料法 | 第23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23-24页 |
(一)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23-24页 |
(二)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24页 |
三、访谈法 | 第24-25页 |
四、实地调查法 | 第25页 |
五、数理统计法 | 第25页 |
六、逻辑分析法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框架 | 第26-28页 |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第四章 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 | 第28-38页 |
第一节 健身气功社团 | 第28-29页 |
一、国家级健身气功社团 | 第28-29页 |
二、基层健身气功社团 | 第29页 |
第二节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第29-30页 |
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概念 | 第29页 |
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群众体育发展的关系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治理与善治 | 第30-35页 |
一、治理 | 第30-32页 |
二、管理与治理概念比较 | 第32-33页 |
三、善治 | 第33-35页 |
第四节 体制、管理体制与体育管理体制 | 第35-37页 |
一、体制 | 第35页 |
二、管理体制 | 第35页 |
三、体育管理体制 | 第35-37页 |
第五节 改革与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 第37-38页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38-104页 |
第一节 中国健身气功社团发展历史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健身气功社团的发展现状 | 第39-67页 |
一、进入21世纪以后健身气功发展情况分析 | 第39-42页 |
二、目前我国健身气功管理组织结构情况分析 | 第42-43页 |
三、全国健身气功练习人数情况分析 | 第43-54页 |
(一)全国总练功人数分析 | 第43-45页 |
(二)全国七个区域练功人数情况分析 | 第45-50页 |
(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练功者数量关系分析 | 第50-54页 |
四、全国健身气功指导员情况分析 | 第54-58页 |
(一)健身气功指导员技术等级培训与管理 | 第54-55页 |
(二)全国健身气功指导员数量及分布情况 | 第55-57页 |
(三)健身气功指导员职业构成 | 第57-58页 |
五、全国健身气功社团和健身活动站点分析 | 第58-64页 |
(一)全国健身气功社团的分类和任务 | 第58-60页 |
(二)国家级和省级健身气功社团的组织结构特点 | 第60-61页 |
(三)全国健身气功活动站点分布情况分析 | 第61-64页 |
六、健身气功功法推广 | 第64-67页 |
(一)健身气功功法推广现状分析 | 第64-66页 |
(二)健身气功专家、指导员以及练功者对目前功法内容的意见 | 第66-67页 |
第三节 善治理论与我国体育社团管理体制的结合 | 第67-79页 |
一、善治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 第67-69页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善治之路 | 第69-70页 |
三、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 第70-75页 |
(一)体育管理体制内涵 | 第70-71页 |
(二)我国体育管理组织结构特点 | 第71-72页 |
(三)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第72-75页 |
四、欧美等国体育管理体制结构特点 | 第75-79页 |
(一)欧美职业体育管理体制特点 | 第75-78页 |
(二)欧美社区体育管理特点 | 第78-79页 |
第四节 目前中国健身气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79-92页 |
一、国家级健身气功社团的发展困境 | 第79-81页 |
(一)中国健身气功协会治理机构的缺陷 | 第79-80页 |
(二)中国健身气功协会与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存在严重的依附关系 | 第80-81页 |
二、基层健身气功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81-92页 |
(一)双重管理模式下存在的利益冲突 | 第84-86页 |
(二)各地区的练功者数量、活动站点数量、健身气功指导员数量存在较大差距 | 第86页 |
(三)健身气功推广方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第86-87页 |
(四)健身气功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 第87-88页 |
(五)基层健身气功社团监管体系缺失 | 第88页 |
(六)非法气功社团及其负面影响 | 第88-90页 |
(七)健身气功受众群体年龄结构、城乡分布不平衡 | 第90-92页 |
第五节 用善治理念进行健身气功社团管理体制改革 | 第92-102页 |
一、运用善治理论进行国家级健身气功社团改革 | 第94-96页 |
(一)健身气功协会内部去“行政化” | 第94-95页 |
(二)创新健身气功协会内部治理制度、探索内部机制改革 | 第95-96页 |
二、运用善治理论进行基层健身气功社团改革 | 第96-102页 |
(一)善治目标开放性——建立科学的健身气功宣传体系 | 第96-97页 |
(二)善治目标有效性——建立科学合理的健身气功发展评价体系 | 第97-98页 |
(三)善治目标责任性——加强高素质健身气功人才的培养,提升健身气功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 第98-99页 |
(四)善治目标回应性——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进行健身气功社团体制改革 | 第99页 |
(五)善治目标合法性与协商性——建立科学的理事会制度 | 第99-101页 |
(六)善治目标稳定性与廉洁性——建立完善的基层健身气功社团的监督体系 | 第101页 |
(七)善治目标公正性——尽快打破健身气功社团城乡二元化发展 | 第101-102页 |
第六节 善治理论视域下我国的健身气功社团管理体制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4-106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104页 |
第二节 建议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附录 | 第111-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