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

弗洛姆爱理论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1-15页
第1章 弗洛姆爱理论形成背景及其思想来源第15-21页
    1.1 爱理论形成的背景第15-17页
        1.1.1 成长经历第15-16页
        1.1.2 时代背景第16-17页
    1.2 爱理论的思想来源第17-21页
        1.2.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第18页
        1.2.2 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和异化理论第18-19页
        1.2.3 巴霍芬母权制度理论第19页
        1.2.4 佛教禅宗原理第19-20页
        1.2.5 犹太先知救世思想第20-21页
第2章 弗洛姆爱理论的人性论基础第21-28页
    2.1 人性善的预设第21-24页
        2.1.1 善是人性的本质第22-23页
        2.1.2 恶是人性的扭曲第23-24页
    2.2 人性的现实形态第24-28页
        2.2.1 生产创造型性格第25-26页
        2.2.2 非生产创造型性格第26-28页
第3章 弗洛姆爱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8-40页
    3.1 爱的本质第28-30页
        3.1.1 爱的本质是给予第28-29页
        3.1.2 爱的本质是创造第29-30页
    3.2 爱的要素第30-31页
        3.2.1 关心第30页
        3.2.2 责任第30-31页
        3.2.3 尊重第31页
        3.2.4 认识第31页
    3.3 爱的形式第31-34页
        3.3.1 同胞的爱第31-32页
        3.3.2 母亲的爱第32页
        3.3.3 情人的爱第32-33页
        3.3.4 自身的爱第33页
        3.3.5 上帝的爱第33-34页
    3.4 爱的异化第34-37页
        3.4.1 异化的含义第34-35页
        3.4.2 爱异化形式第35-37页
    3.5 爱的回归第37-40页
        3.5.1 克服自恋倾向第38页
        3.5.2 培养信仰勇气第38页
        3.5.3 培养客观理智第38页
        3.5.4 保持积极态度第38-40页
第4章 弗洛姆爱理论的评价第40-44页
    4.1 爱理论的合理性第40-42页
        4.1.1 纠正了人们对于爱存在的误区第40-41页
        4.1.2 注重社会因素对人心理的影响第41-42页
    4.2 爱理论的局限性第42-44页
        4.2.1 泛爱论倾向提出的理想化第42-43页
        4.2.2 病态社会根源的不正确性第43-44页
第5章 弗洛姆爱理论的现实意义第44-47页
    5.1 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第44-45页
        5.1.1 可以使人能够学会爱自己第44-45页
        5.1.2 可以使人摆脱物质的桎梏第45页
    5.2 有助于实现家庭的幸福美满第45-47页
        5.2.1 协调夫妻之间存在的矛盾第45-46页
        5.2.2 改善父母和孩子间的关系第46-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致谢第51-5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益、认同与制度供给: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高中向量的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