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水资源脆弱性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3 水资源脆弱性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水资源脆弱性评估理论 | 第19-24页 |
2.1 构建指标体系 | 第19页 |
2.2 权重确定方法 | 第19-22页 |
2.2.1 变异系数法 | 第20页 |
2.2.2 改进熵值法 | 第20-21页 |
2.2.3 确定组合客观权重 | 第21-22页 |
2.3 综合评价方法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4-31页 |
3.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 第24页 |
3.2 自然状况 | 第24-25页 |
3.2.1 气候特征 | 第24页 |
3.2.2 地形地貌 | 第24页 |
3.2.3 河流水系 | 第24-25页 |
3.3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5-26页 |
3.3.1 人口概况 | 第25页 |
3.3.2 经济状况 | 第25-26页 |
3.4 水资源 | 第26-31页 |
3.4.1 水量现状 | 第26-27页 |
3.4.2 水质现状 | 第27-28页 |
3.4.3 水资源利用现状 | 第28-29页 |
3.4.4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第四章 苏州市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 第31-59页 |
4.1 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31-37页 |
4.1.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1页 |
4.1.2 构建指标体系 | 第31-36页 |
4.1.3 评价指标数值 | 第36-37页 |
4.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37-41页 |
4.2.1 变异系数法 | 第37-38页 |
4.2.2 改进的熵值法 | 第38-41页 |
4.2.3 确定组合客观权重 | 第41页 |
4.3 建立评价标准与评价等级 | 第41-42页 |
4.4 构建水资源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 | 第42-43页 |
4.4.1 确定复合模糊物元模型 | 第42-43页 |
4.4.2 确定从优隶属度模糊物元 | 第43页 |
4.4.3 确定标准模糊物元与差平方模糊物元 | 第43页 |
4.4.4 计算欧氏贴近度 | 第43页 |
4.5 分析模糊物元法评价结果 | 第43-44页 |
4.6 验证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结果 | 第44-48页 |
4.6.1 分级标准及指标临界值的确定 | 第44页 |
4.6.2 计算脆弱度 | 第44-47页 |
4.6.3 苏州市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结果 | 第47-48页 |
4.7 分析水资源脆弱性指标贡献率 | 第48-5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苏州市水资源管理模式 | 第59-63页 |
5.1 降低水资源压力 | 第59-61页 |
5.2 完善响应措施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研究结果 | 第63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63-64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