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1.1 硫和硒的化学性质 | 第9-10页 |
1.1.1 硫的化学性质 | 第9-10页 |
1.1.2 硒的化学性质 | 第10页 |
1.2 硫对植物的作用 | 第10页 |
1.3 硒对植物的作用 | 第10-11页 |
1.4 镉对植物的作用 | 第11页 |
1.5 砷对植物的作用 | 第11-12页 |
1.6 植物根表铁锰胶膜以及硫和硒对铁锰胶膜形成的影响 | 第12-14页 |
1.7 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镉和砷的赋存形态 | 第14-15页 |
1.7.1 土壤镉的赋存形态 | 第14页 |
1.7.2 土壤砷的赋存形态 | 第14-15页 |
2 引言 | 第15-16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6-19页 |
3.1 供试材料 | 第16-17页 |
3.2 分析方法 | 第17-19页 |
3.2.1 土壤溶液监测 | 第17页 |
3.2.2 水稻植株样处理测定 | 第17页 |
3.2.3 根样铁锰胶膜的处理 | 第17页 |
3.2.4 土壤镉赋存形态连续分级提取 | 第17-18页 |
3.2.5 土壤As形态的连续分级提取方法 | 第18页 |
3.2.6 数据分析 | 第18-1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9-41页 |
4.1 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溶液 0~5 cm范围内Eh、p H和pe+pH值的变化 | 第19-20页 |
4.2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表铁锰胶膜质量分数的变化 | 第20-22页 |
4.3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表胶膜吸附Cd的质量分数变化 | 第22-23页 |
4.4 不同生育期水稻各部分Cd的质量分数变化 | 第23-25页 |
4.5 不同生育期水稻对Cd的转运系数的影响 | 第25-26页 |
4.6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土与非根际土中Cd的赋存形态变化 | 第26-32页 |
4.6.1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离子交换态Cd的质量分数变化 | 第26-27页 |
4.6.2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土与非根际碳酸盐结合态Cd的质量分数变化 | 第27-28页 |
4.6.3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土与非根际弱有机态Cd的质量分数变化 | 第28-29页 |
4.6.4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土与非根际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的质量分数变化 | 第29-30页 |
4.6.5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土与非根际强有机态Cd的质量分数变化 | 第30-32页 |
4.7 水稻不同生育期各器官As的质量分数变化 | 第32-34页 |
4.8 不同生育期水稻各器官对As的转移系数 | 第34-35页 |
4.9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As赋存形态的质量分数变化 | 第35-41页 |
4.9.1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非专性吸附态As的质量分数变化 | 第35-36页 |
4.9.2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专性吸附态As的质量分数变化 | 第36-37页 |
4.9.3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无定型铁锰氧化物结合态As的质量分数变化 | 第37-38页 |
4.9.4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结晶铁锰氧化物结合态As的质量分数变化 | 第38-39页 |
4.9.5 不同生育期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残渣态As的质量分数变化 | 第39-41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1-53页 |
5.1 结论 | 第41页 |
5.2 讨论 | 第41-53页 |
5.2.1 水稻整个生育期根际与非根际Eh、p H和pe+pH值的变化 | 第41-43页 |
5.2.2 硫和硒对水稻根系铁锰胶膜质量分数的影响 | 第43-45页 |
5.2.3 硫和硒对不同生育期水稻根表胶膜吸附Cd质量分数变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5.2.4 硫和硒对不同生育期水稻各器官Cd质量分数的影响 | 第46-48页 |
5.2.5 硫和硒对水稻各器官转移系数的影响 | 第48页 |
5.2.6 硫和硒对水稻根际土与非根际土中Cd赋存形态的影响 | 第48-50页 |
5.2.7 硫和硒对不同生育期水稻各器官中As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5.2.8 硫和硒对水稻根际土与非根际土中As赋存形态的影响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3页 |
ABSTRACT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