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1 自由基与活性氧理论概述 | 第14页 |
1.2 运动性活性氧的产生机制 | 第14-15页 |
1.2.1 线粒体电子传递链机制 | 第14页 |
1.2.2 黄嘌呤氧化酶机制 | 第14-15页 |
1.2.3 中性粒细胞机制 | 第15页 |
1.3 活性氧清除抗氧化系统 | 第15-16页 |
1.3.1 酶促系统 | 第15页 |
1.3.2 非酶促系统 | 第15-16页 |
1.4 运动与氧化损伤 | 第16页 |
1.5 活性氧阈的提出 | 第16页 |
1.6 线粒体、乳酸、活性氧的关系 | 第16-18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8-20页 |
2.1 实验对象 | 第18页 |
2.2 实验条件 | 第18页 |
2.3 分组与训练方法 | 第18页 |
2.4 正式实验 | 第18-19页 |
2.5 动物取材 | 第19页 |
2.6 测试指标及方法 | 第19页 |
2.7 统计学分析 | 第19-20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0-36页 |
3.1 递增负荷运动时不同训练水平大鼠血液中各指标的变化 | 第20-25页 |
3.1.1 递增负荷运动时不同训练水平大鼠血液MDA含量的变化 | 第20-21页 |
3.1.2 递增负荷运动时不同训练水平大鼠血液SOD活力的变化 | 第21-22页 |
3.1.3 递增负荷运动时不同训练水平大鼠血液H2O2含量的变化 | 第22-23页 |
3.1.4 递增负荷运动时不同训练水平大鼠血液LD含量的变化 | 第23-24页 |
3.1.5 递增负荷运动时不同训练水平大鼠血液CK活力的变化 | 第24-25页 |
3.2 递增负荷运动时不同训练水平大鼠比目鱼肌中各指标的变化 | 第25-29页 |
3.2.1 递增负荷运动时不同训练水平大鼠比目鱼肌MDA含量的变化 | 第25-26页 |
3.2.2 递增负荷运动时不同训练水平大鼠比目鱼肌SOD活力的变化 | 第26-27页 |
3.2.3 递增负荷运动时不同训练水平大鼠比目鱼肌H2O2含量的变化 | 第27-29页 |
3.3 递增负荷运动时不同训练水平大鼠红腓肠肌中各指标的变化 | 第29-32页 |
3.3.1 递增负荷运动时不同训练水平大鼠红腓肠肌MDA含量的变化 | 第29-30页 |
3.3.2 递增负荷运动不同训练水平大鼠红腓肠肌SOD活力的变化 | 第30-31页 |
3.3.3 递增负荷运动时不同训练水平大鼠红腓肠肌H2O2含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3.4 递增负荷运动时不同训练水平大鼠白腓肠肌中各指标的变化 | 第32-36页 |
3.4.1 递增负荷运动时不同训练水平大鼠白腓肠肌MDA含量的变化 | 第32-33页 |
3.4.2 递增负荷运动时不同训练水平大鼠白腓肠肌SOD活力的变化 | 第33-34页 |
3.4.3 递增负荷运动时不同训练水平大鼠白腓肠肌H2O2含量的变化 | 第34-36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36-40页 |
4.1 不同训练水平大鼠血液LD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6页 |
4.2 不同训练水平大鼠血液中ROS和血液LD含量的关系 | 第36-37页 |
4.3 不同训练水平大鼠血液CK活力的动态变化 | 第37页 |
4.4 不同训练水平不同肌型ROS代谢的变化关系 | 第37-38页 |
4.5 不同训练水平大鼠血液与肌肉中ROS与抗氧化系统的变化 | 第38-40页 |
4.5.1 血液与肌肉中MDA的含量 | 第38页 |
4.5.2 血液与肌肉中SOD的活力 | 第38-39页 |
4.5.3 血液与肌肉中H2O2的含量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附录 | 第48-54页 |
附录1 缩略词对照表 | 第48-49页 |
附录2 测试方法 | 第49-53页 |
附录3 主要使用仪器表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