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9页 |
1.1.1 钎焊金刚石工具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1.2 当前钎焊金刚石工具生产存在的问题 | 第16-18页 |
1.1.3 对策与措施 | 第18页 |
1.1.4 网带炉钎焊的应用现状 | 第18-19页 |
1.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拟开展的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1.2.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2.2 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网带炉连续钎焊金刚石工具的工艺和设备 | 第21-32页 |
2.1 可控气氛钎焊炉生产设备 | 第21-23页 |
2.1.1 钎焊试验设备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 第21页 |
2.1.2 钎焊设备介绍 | 第21-23页 |
2.2 连续钎焊金刚石孔钻的原材料准备 | 第23-27页 |
2.2.1 钎焊金刚石孔钻的基体的选择 | 第23-24页 |
2.2.2 钎料成分及性能 | 第24-26页 |
2.2.3 金刚石磨粒的选择 | 第26-27页 |
2.3 待焊复合体制作流程 | 第27页 |
2.4 网带炉连续钎焊过程分析 | 第27-31页 |
2.4.1 连续炉中钎焊工艺流程 | 第27-29页 |
2.4.2 网带炉中连续钎焊的主要工艺参数 | 第29-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试验与分析 | 第32-43页 |
3.1 试验目的与方案 | 第32页 |
3.1.1 试验目的 | 第32页 |
3.2 试验材料、设备 | 第32-34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3.2.2 试验设备 | 第32-34页 |
3.3 试验工艺参数制定与设计 | 第34-35页 |
3.3.1 真空炉钎焊工艺参数 | 第34页 |
3.3.2 网带连续炉的加热工艺参数 | 第34-35页 |
3.4 试验前准备工作 | 第35-36页 |
3.4.1 待焊复合体的制作、装夹 | 第35页 |
3.4.2 钎焊设备的预操作 | 第35-36页 |
3.5 钎焊过程实际热循环曲线的测量 | 第36页 |
3.6 加工性能对比试验 | 第36-38页 |
3.6.1 试验对象 | 第36页 |
3.6.2 试验条件 | 第36-37页 |
3.6.3 加工性能评价指标 | 第37页 |
3.6.4 试验结果 | 第37-38页 |
3.7 钎焊金刚石工具理化分析 | 第38-41页 |
3.7.1 真空钎焊金刚石孔钻和网带炉钎焊金刚石孔钻的对比 | 第38-40页 |
3.7.2 不同加热工艺下网带炉钎焊金刚石孔钻的对比分析 | 第40-4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孔钻钎焊受热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43-75页 |
4.1 数值模拟技术和ANSYS软件 | 第43-44页 |
4.1.1 数值模拟技术 | 第43-44页 |
4.1.2 ANSYS有限元软件 | 第44页 |
4.2 温度场单元公式的建立 | 第44-50页 |
4.2.1 微元体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44-46页 |
4.2.2 建立稳态系统单元公式 | 第46-48页 |
4.2.3 欧拉方程法建立暂态系统单元公式 | 第48-50页 |
4.3 待焊复合体内部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 第50-68页 |
4.3.1 待焊复合体钎焊过程的热分析 | 第50-51页 |
4.3.2 ANSYS模拟孔钻炉中钎焊基本假设 | 第51页 |
4.3.3 孔钻炉中钎焊的初始条件分析 | 第51-52页 |
4.3.4 热载荷分析 | 第52-59页 |
4.3.5 ANSYS中有限元分析的过程 | 第59-68页 |
4.4 有限元温度场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8-73页 |
4.4.1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68-70页 |
4.4.2 待焊复合体钎焊区域的热循环曲线 | 第70-71页 |
4.4.3 8组仿真热循环曲线的对比分析 | 第71-72页 |
4.4.4 待焊复合体内温度分布云图 | 第72-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工艺方案的优化 | 第75-81页 |
5.1 引言 | 第75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75页 |
5.3 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75-78页 |
5.3.1 网带走速 | 第75页 |
5.3.2 中央控制柜的设定温度 | 第75-78页 |
5.4 优化工艺参数的试验验证与确定 | 第78-80页 |
5.4.1 试验材料、设备 | 第78-79页 |
5.4.2 试验工艺参数 | 第79页 |
5.4.3 孔钻加工性能试验 | 第79-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总结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