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32页 |
1.1 真菌概述 | 第16-19页 |
1.1.1 真菌的分类 | 第16页 |
1.1.2 真菌的菌落形态 | 第16-18页 |
1.1.3 真菌的致病性 | 第18-19页 |
1.2 常见的致病真菌 | 第19-22页 |
1.2.1 犬小孢子菌 | 第19-20页 |
1.2.2 石膏样小孢子菌 | 第20页 |
1.2.3 絮状表皮癣菌 | 第20-21页 |
1.2.4 须癣毛癣菌 | 第21页 |
1.2.5 马拉色菌 | 第21-22页 |
1.3 流行特点 | 第22-23页 |
1.4 致病机理 | 第23-25页 |
1.4.1 真菌的致病力 | 第23-24页 |
1.4.2 宿主的防御机制 | 第24-25页 |
1.4.2.1 非特异性防御 | 第24页 |
1.4.2.2 特异性防御 | 第24-25页 |
1.5 临床症状 | 第25页 |
1.6 诊断方法 | 第25-29页 |
1.6.1 一般检查方法 | 第25-26页 |
1.6.2 实验室诊断方法 | 第26-29页 |
1.6.2.1 伍德氏灯检查方法 | 第26页 |
1.6.2.2 显微镜检查方法 | 第26-27页 |
1.6.2.3 真菌分离培养方法 | 第27页 |
1.6.2.4 真菌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27-28页 |
1.6.2.5 免疫学方法 | 第28页 |
1.6.2.6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8-29页 |
1.7 治疗 | 第29-30页 |
1.7.1 中药治疗 | 第29页 |
1.7.2 化学药物治疗 | 第29-30页 |
1.7.2.1 吡咯类药物 | 第29页 |
1.7.2.2 多烯类药物 | 第29页 |
1.7.2.3 丙烯胺类药物 | 第29-30页 |
1.7.2.4 非烯类药物 | 第30页 |
1.7.3 消毒与隔离 | 第30页 |
1.7.4 抗真菌药浴 | 第30页 |
1.7.5 营养辅助治疗 | 第30页 |
1.8 预防 | 第30-31页 |
1.9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章 犬真菌性皮肤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诊断 | 第32-50页 |
2.1 材料 | 第32页 |
2.1.1 仪器及试剂 | 第32页 |
2.1.2 试验动物 | 第32页 |
2.2 方法 | 第32-38页 |
2.2.1 犬常见皮肤病调查 | 第32页 |
2.2.2 患病犬品种调查 | 第32页 |
2.2.3 患犬按照被毛长度不同调查 | 第32页 |
2.2.4 患犬性别调查 | 第32-33页 |
2.2.5 不同年龄组调查 | 第33页 |
2.2.6 发病季节调查 | 第33页 |
2.2.7 诊断方法 | 第33-38页 |
2.2.7.1 伍德氏灯检查方法 | 第33页 |
2.2.7.2 标本的采集 | 第33页 |
2.2.7.3 光学显微镜镜检 | 第33-34页 |
2.2.7.4 致病性皮肤真菌的分离与培养 | 第34页 |
2.2.7.5 三种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 第34-36页 |
2.2.7.6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6-3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8页 |
2.3.1 犬各类疾病的发病情况 | 第38页 |
2.3.2 各类别皮肤病发病情况统计 | 第38-39页 |
2.3.3 犬真菌性皮肤病与发病季节调查 | 第39-40页 |
2.3.4 犬真菌性皮肤病与不同年龄组调查 | 第40-41页 |
2.3.5 犬真菌性皮肤病与患犬性别调查 | 第41页 |
2.3.6 犬真菌性皮肤病与患犬按照被毛长度不同调查 | 第41-42页 |
2.3.7 犬真菌性皮肤病与患病犬品种的调查 | 第42页 |
2.3.8 伍德氏灯与光学显微镜镜检情况 | 第42-43页 |
2.3.9 致病性皮肤真菌的培养与光学显微镜镜下形态 | 第43-45页 |
2.3.10 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 | 第45-48页 |
2.4 讨论 | 第48-50页 |
2.4.1 真菌的诊断方法 | 第48-49页 |
2.4.2 犬真菌性皮肤病与季节、年龄、性别、毛发长短及品种的关系 | 第49页 |
2.4.3 预防控制犬真菌性皮肤病的发生 | 第49-50页 |
第三章 致病性皮肤真菌的体外药敏实验及诊疗 | 第50-60页 |
3.1 材料 | 第50页 |
3.1.1 试剂与仪器 | 第50页 |
3.1.2 抗真菌药物 | 第50页 |
3.1.3 实验菌株 | 第50页 |
3.2 方法 | 第50-53页 |
3.2.1 RPMI1640固态培养基的制备 | 第50-51页 |
3.2.2 沙保氏葡萄糖蛋白胨液态培养基的制备 | 第51页 |
3.2.3 菌液的制备 | 第51页 |
3.2.4 药敏片的放置 | 第51-52页 |
3.2.5 抑菌环的测量与记录 | 第52页 |
3.2.6 真菌药敏纸片的质控指标 | 第52页 |
3.2.7 治疗方法 | 第52-53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53-59页 |
3.3.1 脆弱毛霉 | 第53页 |
3.3.2 链格孢霉 | 第53页 |
3.3.3 石膏样小孢子菌 | 第53-54页 |
3.3.4 烟曲霉 | 第54-55页 |
3.3.5 治疗结果 | 第55-59页 |
3.3.5.1 病例一 | 第55-56页 |
3.3.5.2 病例二 | 第56-57页 |
3.3.5.3 病例三 | 第57-58页 |
3.3.5.4 病例四 | 第58-59页 |
3.5 讨论 | 第59-60页 |
3.5.1 药敏结果判读 | 第59页 |
3.5.2 药敏实验用培养皿如何选择 | 第59页 |
3.5.3 治疗体会与药敏实验的临床实践性 | 第59-60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