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半导体光催化机理 | 第12-13页 |
1.3 磷酸银光催化材料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3.1 磷酸银的性质 | 第13-14页 |
1.3.2 磷酸银光催化材料的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1.3.3 磷酸银改性的方法 | 第15页 |
1.3.4 含磷酸银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钨酸铋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1 钨酸铋的基本结构 | 第17-18页 |
1.4.2 钨酸铋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5 磷酸铋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5.1 磷酸铋的基本结构 | 第19页 |
1.5.2 磷酸铋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6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0-23页 |
第二章 Bi_2WO_6/Ag_3PO_4的水热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23-41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4-27页 |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4-25页 |
2.1.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26页 |
2.1.3 材料的表征 | 第26页 |
2.1.4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26-27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7-39页 |
2.2.1 样品的物相分析(XRD) | 第27-28页 |
2.2.2 样品的形貌分析(SEM) | 第28-29页 |
2.2.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 第29-30页 |
2.2.4 荧光图谱分析(PL) | 第30-31页 |
2.2.5 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31-33页 |
2.2.6 制备条件对Bi_2WO_6/Ag_3PO_4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33-36页 |
2.2.7 复合型Bi_2WO_6/Ag_3PO_4催化剂的循环利用 | 第36-37页 |
2.2.8 光催化机理研究 | 第37-3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BiPO_4/Ag_3PO_4的水热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41-57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2-43页 |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2页 |
3.1.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2-43页 |
3.1.3 材料的表征 | 第43页 |
3.1.4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43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3-54页 |
3.2.1 样品的物相分析(XRD) | 第43-44页 |
3.2.2 样品的形貌分析(SEM) | 第44-45页 |
3.2.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 第45-46页 |
3.2.4 荧光图谱分析(PL) | 第46-47页 |
3.2.5 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47-49页 |
3.2.6 制备条件对BiPO_4/Ag_3PO_4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9-53页 |
3.2.7 复合型BiPO_4/Ag_3PO_4催化剂的循环利用 | 第53页 |
3.2.8 光催化机理研究 | 第53-54页 |
3.3 本章小节 | 第54-57页 |
第四章 Ag_3PO_4的水热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57-67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8-60页 |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8-59页 |
4.1.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9页 |
4.1.3 材料的表征 | 第59页 |
4.1.4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59-60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0-65页 |
4.2.1 样品的物相分析(XRD) | 第60页 |
4.2.2 样品的形貌分析(SEM) | 第60-61页 |
4.2.3 荧光图谱分析(PL) | 第61-62页 |
4.2.4 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62-64页 |
4.2.5 合成条件对Ag_3PO_4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4-6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结论 | 第67-68页 |
5.2 创新点 | 第68页 |
5.3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