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亚高山环境汞的空间格局
| 摘要 | 第4-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1页 | 
|     1.1 汞的理化性质及其危害 | 第11-12页 | 
|     1.2 环境中汞的来源及其在不同介质间的迁移转化 | 第12-14页 | 
|         1.2.1 环境中汞的来源 | 第12页 | 
|         1.2.2 汞在土壤-大气间的迁移与转化 | 第12页 | 
|         1.2.3 汞在大气-水体间的迁移与转化 | 第12-13页 | 
|         1.2.4 汞在水体-沉积物间的迁移与转化 | 第13页 | 
|         1.2.5 食物链系统当中汞的来源 | 第13-14页 | 
|     1.3 亚高山环境汞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9页 | 
|         1.3.1 国内外亚高山环境汞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1.3.2 亚高山环境汞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         1.3.3 亚高山环境汞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9-21页 | 
|         1.4.1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1-28页 |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1-24页 | 
|         2.1.1 九寨沟水体概况 | 第21-22页 | 
|         2.1.2 九寨沟植被概况 | 第22页 | 
|         2.1.3 九寨沟气候概况 | 第22-23页 | 
|         2.1.4 九寨沟土壤概况 | 第23页 | 
|         2.1.5 九寨沟地质概况 | 第23页 | 
|         2.1.6 九寨沟钙华景观 | 第23-24页 | 
|     2.2 采样设计与采样方法 | 第24-27页 | 
|         2.2.1 采样设计 | 第24页 | 
|         2.2.2 样品的采集 | 第24-27页 | 
|     2.3 样品分析 | 第27页 |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28-48页 | 
|     3.1 九寨沟亚高山土壤汞的空间分布 | 第28-33页 | 
|         3.1.1 九寨沟亚高山土壤的理化性质 | 第28-29页 | 
|         3.1.2 九寨沟亚高山土壤汞的含量 | 第29页 | 
|         3.1.3 亚高山土壤汞与土壤性质的相关 | 第29-30页 | 
|         3.1.4 亚高山土壤汞分布的海拔趋势 | 第30页 | 
|         3.1.5 讨论 | 第30-32页 | 
|         3.1.6 小结 | 第32-33页 | 
|     3.2 九寨沟亚高山植物对汞分布的影响 | 第33-36页 | 
|         3.2.1 亚高山植物汞含量 | 第33页 | 
|         3.2.2 不同植物种类对汞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         3.2.3 植物汞含量随海拔的变化趋势 | 第34-35页 | 
|         3.2.4 讨论 | 第35页 | 
|         3.2.5 小结 | 第35-36页 | 
|     3.3 土壤渗滤液对汞迁移的影响 | 第36-39页 | 
|         3.3.1 汞与水化学性质的相关性 | 第36-37页 | 
|         3.3.2 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渗滤液汞含量差异 | 第37页 | 
|         3.3.3 土壤渗滤液汞含量的时间和空间趋势 | 第37-38页 | 
|         3.3.4 讨论 | 第38-39页 | 
|         3.3.5 小结 | 第39页 | 
|     3.4 亚高山湖泊汞沉积的时空趋势 | 第39-48页 | 
|         3.4.1 湖泊沉积物汞含量及其空间变化 | 第39-41页 | 
|         3.4.2 湖泊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与汞的相关 | 第41-43页 | 
|         3.4.3 亚高山湖泊汞沉积的时间趋势 | 第43-45页 | 
|         3.4.4 讨论 | 第45-47页 | 
|         3.4.5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     1 结论 | 第48-49页 | 
|     2 展望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