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1 光合产物供应和分配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 光合器官和光合产物运输过程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 光合产物代谢有关的主要酶的研究 | 第13-15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23页 |
2.1 蔗糖和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17-20页 |
2.1.2 两地油菜种植方式 | 第19页 |
2.1.3 取样 | 第19页 |
2.1.4 蔗糖和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19-20页 |
2.1.5 结果计算公式 | 第20页 |
2.2 油菜籽粒含油量的测定 | 第20页 |
2.3 角果柄韧皮部的切片结构研究。 | 第20-21页 |
2.3.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3.2 取样 | 第20页 |
2.3.3 实验操作步骤 | 第20-21页 |
2.3.4 结果计算公式 | 第21页 |
2.4 光合产物蔗糖和淀粉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第21-23页 |
2.4.1 取样 | 第21页 |
2.4.2 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测定 | 第21页 |
2.4.3 酸性转换酶和淀粉酶的测定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3-41页 |
3.1 蔗糖含量的结果分析 | 第23-28页 |
3.1.1 两年两地油菜蔗糖含量的主要指标分析 | 第23-24页 |
3.1.2 两地高低收获指数油菜材料蔗糖含量的分析 | 第24-26页 |
3.1.3 极端收获指数材料蔗糖含量与收获指数的相关分析 | 第26-28页 |
3.2 淀粉含量的结果分析 | 第28-32页 |
3.2.1 两年两地油菜淀粉含量的主要指标分析 | 第28-29页 |
3.2.2 两地高低收获指数油菜材料淀粉含量的分析 | 第29-31页 |
3.2.3 极端收获指数材料淀粉含量与收获指数的相关分析 | 第31-32页 |
3.3 含油量的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3.3.1 两年两地油菜含油量的主要指标分析 | 第32页 |
3.3.2 两地高低收获指数材料含油量的分析 | 第32-33页 |
3.4 角果柄韧皮部相对面积的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3.4.1 两地油菜角果柄韧皮部相对面积的主要指标分析 | 第33-34页 |
3.4.2 两地高低收获指数油菜材料角果柄韧皮部相对面积的分析 | 第34页 |
3.5 酶的结果分析 | 第34-41页 |
3.5.1 蔗糖合成酶的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3.5.2 蔗糖磷酸合成酶的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3.5.3 酸性转化酶的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3.5.4 淀粉酶的测定结果 | 第39-41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1-49页 |
4.1 蔗糖含量的讨论 | 第41-43页 |
4.1.1 两年两地油菜蔗糖含量的主要指标讨论 | 第41页 |
4.1.2 两地高低收获指数油菜材料蔗糖含量的讨论 | 第41-42页 |
4.1.3 极端收获指数材料蔗糖含量与收获指数的相关分析讨论 | 第42-43页 |
4.2 淀粉含量的讨论 | 第43-45页 |
4.2.1 两年两地油菜淀粉含量的主要指标讨论 | 第43页 |
4.2.2 两地高低收获指数油菜材料淀粉含量的讨论 | 第43-44页 |
4.2.3 极端收获指数材料淀粉含量与收获指数的相关分析讨论 | 第44-45页 |
4.3 含油量的讨论 | 第45页 |
4.4 角果柄韧皮部的讨论 | 第45-46页 |
4.5 酶活性的讨论 | 第46-4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硕士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