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模板支撑架事故案例及原因分析 | 第9-12页 |
1.2.1 模板支撑架倒塌事故工程实例 | 第9-10页 |
1.2.2 模板支撑架倒塌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 第10-11页 |
1.2.3 预防措施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现存的主要问题 | 第14-15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碗扣式模板支撑架的稳定理论 | 第16-29页 |
2.1 稳定问题的分类及计算方法 | 第16-18页 |
2.1.1 稳定问题的分类 | 第16-17页 |
2.1.2 稳定问题的计算方法 | 第17-18页 |
2.2 屈曲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2.1 特征值屈曲分析 | 第18-19页 |
2.2.2 非线性屈曲分析 | 第19-22页 |
2.2.3 弧长法简介 | 第22-24页 |
2.3 模板支撑架计算理论 | 第24-25页 |
2.4 碗扣节点的受力特点及等效模拟 | 第25-28页 |
2.4.1 碗扣节点的受力特点 | 第25-26页 |
2.4.2 碗扣节点的等效模拟 | 第26-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碗扣式模板支撑架的整体稳定性能分析 | 第29-48页 |
3.1 碗扣式模板支撑架特征值屈曲分析 | 第29-32页 |
3.1.1 模型简介 | 第29-30页 |
3.1.2 碗扣式钢管模板支撑架特征值屈曲分析 | 第30-32页 |
3.2 碗扣式模板支撑架非线性屈曲分析 | 第32-39页 |
3.2.1 碗扣式模板支撑架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 第32-36页 |
3.2.2 初始缺陷对结构整体稳定承载力影响分析 | 第36-39页 |
3.3 碗扣式模板支撑架失稳时碗扣节点受力状态分析 | 第39-46页 |
3.3.1 横杆立杆长度相同、步数不同 | 第40-42页 |
3.3.2 步数相同相同、横杆立杆长度不同 | 第42页 |
3.3.3 受力不均失稳时碗扣节点受力状态分析 | 第42-44页 |
3.3.4 不均匀沉降失稳时碗扣节点受力状态分析 | 第44-45页 |
3.3.5 小结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碗扣式模板支撑架的局部失稳分析 | 第48-73页 |
4.1 局部失稳发生后有方木模板支撑架结构受力状态分析 | 第48-61页 |
4.1.1 模型简介 | 第49-50页 |
4.1.2 局部失稳后受力状态分析 | 第50-61页 |
4.2 局部失稳对有方木模板支撑架整体稳定承载力的影响 | 第61-64页 |
4.3 局部失稳对无方木模板支撑架整体稳定承载力的影响 | 第64-69页 |
4.4 有无方木模板支撑架局部失稳后整体稳定承载力对比分析 | 第69-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碗扣式模板支撑架的优化搭设 | 第73-91页 |
5.1 模型简介 | 第73-74页 |
5.2 碗扣式模板支撑架稳定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4-89页 |
5.2.1 立杆顶端伸出天杆高度 | 第74-77页 |
5.2.2 扫地杆离地高度 | 第77-80页 |
5.2.3 立杆步距 | 第80-82页 |
5.2.4 立杆间距 | 第82-83页 |
5.2.5 上碗扣拧紧力矩 | 第83-84页 |
5.2.6 剪刀撑的布置形式 | 第84-89页 |
5.3 碗扣式模板支撑架优化搭设建议 | 第89-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基于依托工程的碗扣式支架稳定承载能力分析 | 第91-110页 |
6.1 依托工程简介 | 第91页 |
6.2 按照规范计算碗扣式支架单肢立杆轴向承载力 | 第91-93页 |
6.3 基于依托工程的碗扣式支架整体稳定承载力分析 | 第93-100页 |
6.3.1 模型简介 | 第93-94页 |
6.3.2 支架模型整体特征值屈曲分析 | 第94-96页 |
6.3.3 支架模型整体非线性屈曲分析 | 第96-100页 |
6.4 现浇混凝土箱梁过程中的碗扣式支架稳定承载能力分析 | 第100-109页 |
6.4.1 受力不均匀对支架稳定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 第100-104页 |
6.4.2 不均匀沉降对支架稳定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 第104-10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结论 | 第110-111页 |
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