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6-7页 |
1 “假借型”受贿犯罪的现状 | 第7-11页 |
1.1 表现形式多样:假以借款、借用和借贷 | 第8-9页 |
1.1.1 假以借款 | 第8页 |
1.1.2 假以借用 | 第8-9页 |
1.1.3 假以借贷 | 第9页 |
1.2 借以合法外衣:隐蔽性强,追诉难 | 第9-10页 |
1.3 现有法律规制粗疏:仅有司法解释,效力位阶低 | 第10-11页 |
2 借款型受贿犯罪的认定 | 第11-15页 |
2.1 区分民事借款与受贿行为 | 第11-14页 |
2.1.1 借款前双方关系及借款理由 | 第12页 |
2.1.2 借款手续及是否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 第12-13页 |
2.1.3 借款的去向及借款后的表现 | 第13-14页 |
2.2 “借款”用途与受贿数额 | 第14页 |
2.3 受贿后反向提供借款能否折抵数额 | 第14-15页 |
3 借用型受贿犯罪的认定 | 第15-17页 |
3.1 民事借用与受贿的区分标准 | 第15-16页 |
3.2 对借用型受贿中尚未过户借口的认定 | 第16-17页 |
4 贷款收息型受贿犯罪的认定 | 第17-22页 |
4.1 民事贷款与受贿的区分 | 第17-19页 |
4.1.1 审查贷款合同的产生时间、原因 | 第18-19页 |
4.1.2 审查借贷双方主体之间的真实关系 | 第19页 |
4.1.3 审查借贷双方是否针对职务行为进行过约定 | 第19页 |
4.2 高额利息的确定 | 第19-22页 |
结语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5页 |
致谢 | 第25-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