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传播中新闻报道的策略探究--以《南方日报》、《人民日报》和《大公报》对“占中”事件的报道为例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一)选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2、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2、实证研究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案例分析法 | 第13页 |
2、内容分析法 | 第13页 |
3、文本分析法 | 第13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3页 |
(三)研究难点 | 第13-14页 |
四、本文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一)危机 | 第14页 |
(二)危机传播 | 第14-15页 |
(三)香港“占中”运动及新闻报道的历程 | 第15-17页 |
1、“占中”运动及其实质 | 第15页 |
2、“占中”运动的报道历程 | 第15-17页 |
第一章“占中”事件中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 | 第17-33页 |
一、样本选取 | 第17页 |
二、时间界定 | 第17页 |
三、类目建构 | 第17-19页 |
(一)报道数量 | 第17页 |
(二)新闻体裁 | 第17-18页 |
(三)消息来源 | 第18页 |
(四)新闻主题 | 第18-19页 |
(五)新闻版面 | 第19页 |
(六)报道的倾向性 | 第19页 |
四、“占中”报道的内容分析 | 第19-33页 |
(一)报道的数量分析 | 第19-21页 |
(二)新闻体裁分析 | 第21-23页 |
(三)消息来源分析 | 第23-25页 |
(四)报道的主题分析 | 第25-27页 |
(五)新闻版面分析 | 第27-30页 |
(六)报道的倾向性分析 | 第30-33页 |
第二章“占中”事件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 | 第33-42页 |
一、“占中”事件报道的话语分析 | 第33-37页 |
(一)新闻标题 | 第33-35页 |
1、新闻标题的关键词选用 | 第33-35页 |
2、标题的修辞特点 | 第35页 |
(二)新闻话语 | 第35-37页 |
1、观点表达 | 第35-36页 |
2、词语选择 | 第36-37页 |
(三)引语 | 第37页 |
二、“占中”事件报道的符号分析 | 第37-42页 |
第三章“占中”事件报道的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42-46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42-44页 |
(一)报道的数量有所突破,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 | 第42页 |
(二)采取阶段报道的方式,拓宽了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 第42-43页 |
(三)新闻评论优势凸显,回归了自然属性 | 第43页 |
(四)报道的倾向性明显,引导舆论 | 第43-44页 |
二、新闻报道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44-46页 |
(一)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滞后 | 第44页 |
(二)新闻报道的视角狭窄 | 第44-45页 |
(三)新闻的体裁较为单一,缺乏深度报道 | 第45-46页 |
第四章“占中”事件对危机中新闻报道策略的启示 | 第46-52页 |
一、与政府展开互动,发挥预警功能 | 第46-47页 |
(一)政府加快建立信息公开机制 | 第46页 |
(二)与政府保持合作,了解政府的意向 | 第46-47页 |
(三)提高危机意识,注重危机报道 | 第47页 |
二、构建新闻框架统筹安排 | 第47-49页 |
(一)构建关联框架,开阔报道的视野 | 第47-48页 |
(二)突出报道的主题,注重主题的高度和深度 | 第48页 |
(三)规范新闻用语 | 第48-49页 |
三、提高新闻报道的技巧 | 第49-52页 |
(一)专家访谈,发挥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 第49-50页 |
(二)注重视觉传播 | 第50页 |
(三)以正面报道为主,维护政府形象 | 第50-51页 |
(四)新闻评论中诉诸理性和情感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9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