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缘起 | 第10-13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有效教学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一、外国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第一章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内涵与特征概述 | 第17-25页 |
第一节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 | 第17-19页 |
一、西方学者对有效教学内涵的界定 | 第17-18页 |
二、国内学者对有效教学内涵的界定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 | 第19-25页 |
一、用“课文”教“课程” | 第20页 |
二、综合性的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教学目标 | 第20-21页 |
三、知识与情感的充分准备 | 第21-22页 |
四、科学的组织教学 | 第22页 |
五、共生互享的师生关系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 第25-42页 |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标准 | 第25-37页 |
一、教师“教”的标准 | 第25-34页 |
二、学生“学”的标准 | 第34-37页 |
第二节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方法 | 第37-42页 |
一、评价教师教学的方法 | 第37-39页 |
(一)教师教学反思 | 第37-38页 |
(二)教学互评 | 第38-39页 |
二、评价学生学习的方法 | 第39-42页 |
(一)课前调查法 | 第39页 |
(二)课堂观察法 | 第39-40页 |
(三)考试测验法 | 第40-41页 |
(四)作业检查法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现状的个案调查与原因分析 | 第42-61页 |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现状的个案调查 | 第42-56页 |
一、教师教学基本情况调查 | 第43-53页 |
二、学生学习基本情况调查 | 第53-56页 |
(一)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 | 第53-55页 |
(二)学生理想语文课堂调查情况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影响棠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原因分析 | 第56-61页 |
一、课堂环境方面 | 第56-57页 |
(一)课堂气氛沉闷,影响师生学习积极性 | 第56-57页 |
(二)班级人数较多,影响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 第57页 |
二、教师方面 | 第57-59页 |
(一)语文教师角色未能正确转换 | 第57-58页 |
(二)教学理念未正确理解和使用 | 第58页 |
(三)语文教师知识和能力素养欠缺 | 第58-59页 |
(四)教学责任意识不够 | 第59页 |
三、学生方面 | 第59-61页 |
(一)对自身学习主体地位认识不够 | 第59页 |
(二)依赖灌输式教学,缺乏学习积极性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 第61-79页 |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条件策略 | 第61-69页 |
一、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 第61-64页 |
(一)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 第61-62页 |
(二)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 | 第62-64页 |
二、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 第64-67页 |
(一)钻研教材,分析文本 | 第65页 |
(二)掌握学生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 第65-66页 |
(三)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 第66-67页 |
三、探索科学的课堂管理 | 第67-69页 |
(一)建立语文课程学习规则 | 第67-68页 |
(二)干预课堂违规行为 | 第68-69页 |
第二节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过程设计策略 | 第69-77页 |
一、多样的语文教学导入 | 第69-72页 |
二、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 | 第72-73页 |
(一)设置合适的问题 | 第72页 |
(二)进行正确叫答 | 第72-73页 |
(三)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 | 第73页 |
三、高效的课堂讨论 | 第73-75页 |
(一)科学设计讨论问题,合理组织学生讨论 | 第74-75页 |
(二)讨论时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第75页 |
四、流畅的表达与自然的过渡 | 第75-76页 |
(一)表达清晰流畅 | 第75-76页 |
(二)教学过渡自然 | 第76页 |
五、总结提升式的课堂收束 | 第76-77页 |
(一)归纳式收束 | 第76页 |
(二)练习式收束 | 第76-77页 |
第三节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巩固策略 | 第77-79页 |
结语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 | 第83-88页 |
致谢 | 第88-91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