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线路工程论文--铁路养护与维修论文--线路养护维修与病灾害处理论文--线路病灾害防治论文

川藏铁路康定—昌都段滑坡堰塞湖减灾对策及桥梁施工新技术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5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2页
        1.2.1 地震工况下滑坡的稳定性发展现状第14-17页
        1.2.2 滑坡堰塞湖发展现状第17-20页
        1.2.3 针对高寒地区,施工建设难点第20-22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第22-25页
        1.3.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3.2 研究目标第23-24页
        1.3.3 研究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2章 川藏铁路康定-昌都段沿线调查第25-37页
    2.1 地貌环境第25-29页
        2.1.1 地貌特征第25-27页
        2.1.2 地貌综合分区第27-29页
    2.2 地质环境第29-31页
        2.2.1 地质构造第29-30页
        2.2.2 地层岩性第30页
        2.2.3 地质综合分区第30-31页
    2.3 地震活动第31-33页
    2.4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第33页
    2.5 滑坡堰塞湖灾害第33-35页
    2.6 高寒地区施工特征第35页
    2.7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3章 德沙滑坡稳定性评价分析第37-61页
    3.1 白玉县德沙滑坡案例第37-41页
        3.1.1 滑坡基本特征第37-40页
        3.1.2 滑坡成因分析第40页
        3.1.3 滑坡成灾特征及危害方式分析第40-41页
    3.2 滑坡三维数值仿真模拟第41-48页
        3.2.1 FLAC~(3D)基本原理第41-42页
        3.2.2 三维滑坡仿真模型的建立第42-47页
        3.2.3 模型参数的取值第47-48页
    3.3 FLAC~(3D)地震动力作用分析第48-53页
        3.3.1 模型动力荷载的输入第48-49页
        3.3.2 力学阻尼的基本设定第49-51页
        3.3.3 三维仿真模型边界条件的设定第51-53页
    3.4 滑坡稳定性分析第53-60页
        3.4.1 判断滑坡稳定性方法第53页
        3.4.2 天然工况下滑坡稳定性分析第53-55页
        3.4.3 地震工况下滑坡稳定性分析第55-60页
    3.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4章 滑坡堵江堰塞湖危险性预测第61-80页
    4.1 堰塞湖形成特征第61-62页
        4.1.1 堰塞湖诱发因素第61页
        4.1.2 堰塞湖成因类型第61-62页
    4.2 滑坡堵江基本条件及灾害链模式第62-65页
        4.2.1 滑坡堵江条件第62-63页
        4.2.2 滑坡堵江灾害链模式第63-65页
    4.3 滑坡堵江的类别第65-67页
        4.3.1 完全堵江模式第65-66页
        4.3.2 不完全堵江模式第66-67页
    4.4 堰塞坝溃决模式第67-69页
        4.4.1 漫顶溃决模式第68页
        4.4.2 渗流管涌溃决模式第68-69页
    4.5 滑坡堵江堰塞湖作业程式第69-70页
    4.6 滑坡堵江案例分析第70-73页
        4.6.1 滑坡运动最大水平距离第70-71页
        4.6.2 滑坡任意时刻速度第71-72页
        4.6.3 最小堵江量第72-73页
        4.6.4 滑坡堵江危险判别式第73页
    4.7 滑坡堰塞湖影响范围分析第73-78页
        4.7.1 堰塞湖溃决洪水计算理论第74-75页
        4.7.2 堰塞湖溃决洪水计算方法的选择第75-76页
        4.7.3 堰塞湖溃口宽度和洪峰流量第76页
        4.7.4 沿程洪峰流量第76页
        4.7.5 沿程洪峰水位第76-77页
        4.7.6 沿程洪峰到达时间第77-78页
    4.8 线路减灾对策第78页
    4.9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5章 高寒山区预制桥梁新型接缝模型及实验研究第80-87页
    5.1 新型非连续钢筋接缝第80-81页
    5.2 实验第81-83页
        5.2.1 实验参数第81-82页
        5.2.2 实验结果第82-83页
    5.3 拉压杆模型第83-85页
        5.3.1 基于拉压杆模型的极限承载力第83-84页
        5.3.2 结果分析第84-85页
    5.4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结论与展望第87-90页
    结论第87-88页
    展望第88-90页
致谢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100页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论文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改进HHT的桥梁结构震后损伤识别
下一篇:基于弹性网络模型的蛋白质变构运动及关键残基的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