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3页 |
1.1 水稻草状矮化病毒研究概况 | 第11-16页 |
1.1.1 病害的发生、分布 | 第11页 |
1.1.2 水稻草状矮化病毒与寄主 | 第11-12页 |
1.1.3 介体褐飞虱概述 | 第12-13页 |
1.1.4 水稻草矮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功能 | 第13-15页 |
1.1.5 水稻草矮病的鉴定和防治 | 第15-16页 |
1.2 植物挥发物与介体昆虫-病原物-寄主植物三者互作 | 第16-19页 |
1.2.1 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释放 | 第16-17页 |
1.2.2 植物-介体昆虫-病原物三者互作机制 | 第17-19页 |
1.3 本研究涉及的关键技术体系 | 第19-22页 |
1.3.1 植物挥发物的收集提取技术 | 第19-20页 |
1.3.2 GC-MS | 第20-21页 |
1.3.3 荧光定量PCR | 第21-22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1.4.1 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1.4.2 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RGSV侵染对水稻挥发物水平的影响 | 第23-3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2.1.1 材料 | 第23-24页 |
2.1.1.1 供试昆虫 | 第23页 |
2.1.1.2 供试植物 | 第23页 |
2.1.1.3 供试化合物 | 第23页 |
2.1.1.4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1.1.5 RGSV检测引物 | 第24页 |
2.1.2 方法 | 第24-28页 |
2.1.2.1 带毒水稻植株的获得 | 第24-25页 |
2.1.2.2 水稻草矮病毒的检测 | 第25-27页 |
2.1.2.3 水稻叶片粗提液的制备 | 第27页 |
2.1.2.4 褐飞虱对健康和带毒水稻植株提取液的行为反应测定 | 第27页 |
2.1.2.5 挥发物的收集 | 第27-28页 |
2.1.2.6 GC-MS分析挥发物成分 | 第28页 |
2.1.2.7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7页 |
2.2.1 水稻草矮病毒的检测 | 第28-29页 |
2.2.2 褐飞虱对水稻叶片提取液的行为反应测定 | 第29-30页 |
2.2.3 健株和RGSV毒株挥发物分析 | 第30-37页 |
2.2.3.1 第一批传毒分蘖期健株和RGSV毒株挥发物分析 | 第30-32页 |
2.2.3.2 第二批传毒30天后健株和RGSV毒株挥发物分析 | 第32-35页 |
2.2.3.3 第二批传毒40天后健株和RGSV毒株挥发物分析 | 第35-37页 |
2.3 讨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褐飞虱对合成的活性物质的行为反应 | 第39-4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3.1.1 材料 | 第39-40页 |
3.1.1.1 供试昆虫 | 第39页 |
3.1.1.2 供试化合物 | 第39-40页 |
3.1.1.3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3.1.2 方法 | 第40-41页 |
3.1.2.1 行为测定 | 第40-41页 |
3.1.2.2 喷施实验 | 第41页 |
3.1.2.3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3.2.1 褐飞虱对液体石蜡的行为反应 | 第41-42页 |
3.2.2 褐飞虱对各合成化合物的行为反应 | 第42-45页 |
3.2.3 水稻喷施化合物后对褐飞虱的行为反应影响 | 第45页 |
3.3 讨论 | 第45-47页 |
第四章 RGSV对水稻萜类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47-6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4.1.1 材料 | 第47页 |
4.1.1.1 植物材料 | 第47页 |
4.1.1.2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4.1.1.3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4.1.2 方法 | 第47-51页 |
4.1.2.1 植物叶片总RNA提取及检测 | 第47-48页 |
4.1.2.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48页 |
4.1.2.3 qPCR引物的设计 | 第48-50页 |
4.1.2.4 引物的可靠性检测 | 第50页 |
4.1.2.5 qPCR扩增效率 | 第50-51页 |
4.1.2.6 Real time PCR检测水稻萜类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5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1-60页 |
4.2.1 引物的可靠性检测 | 第51-53页 |
4.2.2 qPCR扩增效率 | 第53-56页 |
4.2.3 qPCR检测水稻萜类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 | 第56-60页 |
4.2.3.1 MVA途径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 第56-58页 |
4.2.3.2 MEP途径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 第58-60页 |
4.3 讨论 | 第60-62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