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公证基本原理分析 | 第12-24页 |
(一) 强制执行公证的概念和特征 | 第12-13页 |
1. 强制执行公证的概念 | 第12页 |
2. 强制执行公证的特征 | 第12-13页 |
(二) 强制执行公证的条件 | 第13-15页 |
1. 债权文书以给付货币、物品、有价证券为内容 | 第14页 |
2. 债权债务关系明确 | 第14页 |
3. 债权人和债务人对给付内容无疑义 | 第14-15页 |
4. 债权文书载明债务人自愿接受强制执行的承诺 | 第15页 |
(三) 强制执行公证的法理基础 | 第15-18页 |
1. 私法的意思自治原则 | 第15-16页 |
2. 诉权的可放弃性 | 第16-17页 |
3. 效率与公正的法律价值平衡 | 第17-18页 |
(四) 强制执行公证的实践价值 | 第18-21页 |
1. 督促诚信履约,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 第19页 |
2. 节省成本,减轻当事人负担和诉累 | 第19-20页 |
3. 疏减讼源,节约有限的司法资源 | 第20页 |
4. 审慎规范,彰显公证制度的价值 | 第20-21页 |
(五) 强制执行公证的嬗变 | 第21-24页 |
1. 强制执行公证的起源 | 第21页 |
2. 强制执行公证的域外立法情况 | 第21-22页 |
3. 我国法律关于强制执行公证规定的发展沿革 | 第22-24页 |
二、我国强制执行公证制度实践中的问题分析 | 第24-43页 |
(一) 执行范围问题 | 第26-32页 |
1. 对执行范围的法理分析 | 第26-28页 |
2. 对执行范围的实证分析 | 第28-32页 |
(二) 公证机构签发执行证书前核实程序中的问题 | 第32-34页 |
1. 债务人无法联系或者拒绝配合核实问题 | 第33-34页 |
2. 执行标的的确定问题 | 第34页 |
3. 当事人变更或者补充公证债权文书的主要条款问题 | 第34页 |
(三) 执行期限问题 | 第34-36页 |
1. 执行期限的起算点问题 | 第35页 |
2. 《民事诉讼法》对强制执行公证的执行期限的影响 | 第35-36页 |
(四) 强制执行公证的不可诉问题 | 第36-39页 |
1. 债务人的不可诉问题分析 | 第37页 |
2. 债权人的不可诉问题分析 | 第37-38页 |
3. 当事人权利救济的途径问题 | 第38页 |
4. 不可诉的例外 | 第38-39页 |
(五) 法院对强制执行债权文书及执行证书的审查问题 | 第39-41页 |
1. 法院审查的内容 | 第39-40页 |
2. 法院审查的方式 | 第40-41页 |
(六) 执行异议的处理问题 | 第41-43页 |
1. 《民事诉讼法》有关案外人执行异议救济的新规定 | 第41-42页 |
2. 执行异议反映的问题及公证操作解决办法 | 第42-43页 |
三、完善我国强制执行公证制度的建议 | 第43-49页 |
(一) 适当扩大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债权文书的范围 | 第44-45页 |
(二) 统一公证机构签发执行证书的标准 | 第45-46页 |
1. 明确审查“债务人有无疑义”的标准 | 第45页 |
2. 明确不予签发执行证书的具体情形 | 第45-46页 |
(三) 减少法院作出不予执行裁定的随意性 | 第46-47页 |
1. “确有错误”的法定化 | 第46页 |
2. 法院审查应以形式审查为原则 | 第46-47页 |
(四) 完善执行异议制度 | 第47-49页 |
1. 建立异议听证制度 | 第47-48页 |
2. 完善案外人异议之诉制度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