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市多饶嘎目园区木雅艺术中心加固方案抗震性能分析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抗震加固概述 | 第8-10页 |
1.2.1 课题背景 | 第8-9页 |
1.2.2 国内外抗震加固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1.3.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1-12页 |
2 震害分析及地震损伤评估 | 第12-24页 |
2.1 地震概况 | 第12-13页 |
2.1.1 震区地质地貌背景 | 第12页 |
2.1.2 地震灾害空间分布 | 第12-13页 |
2.2 工程概况 | 第13-18页 |
2.2.1 工程原设计主要依据 | 第14-18页 |
2.2.2 工程现状 | 第18页 |
2.3 建筑物地震破坏等级划分原则 | 第18-19页 |
2.3.1 基本原则 | 第18-19页 |
2.3.2 基本标准 | 第19页 |
2.4 木雅艺术中心地震受损情况及鉴定结论 | 第19-21页 |
2.4.1 木雅艺术中心地震受损情况 | 第19-21页 |
2.4.2 木雅艺术中心主体结构鉴定结论与建议 | 第21页 |
2.5 该工程地震受损原因的初步分析 | 第21-22页 |
2.5.1 结构体系不合理 | 第21-22页 |
2.5.2 原设计计算不完整 | 第22页 |
2.5.3 荷载增加 | 第2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3 抗震加固方案选型及对比 | 第24-34页 |
3.1 抗震加固设计依据及主要结构特征 | 第24-26页 |
3.1.1 抗震加固设计依据 | 第24-25页 |
3.1.2 木雅艺术中心主要结构特征 | 第25-26页 |
3.2 钢筋混凝土结构常用抗震加固方法 | 第26-28页 |
3.2.1 概述 | 第26-27页 |
3.2.2 提高结构或构件抗震承载能力加固方法 | 第27页 |
3.2.3 减少地震作用的抗震加固方法 | 第27-28页 |
3.3 抗震加固方案选型及对比 | 第28-33页 |
3.3.1 概述 | 第28-29页 |
3.3.2 抗震加固方案选型 | 第29-30页 |
3.3.3 抗震加固方案对比 | 第30-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结构抗震计算分析及抗震加固设计 | 第34-62页 |
4.1 结构抗震计算分析方法概述 | 第34-36页 |
4.1.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34-35页 |
4.1.2 Pushover分析法 | 第35-36页 |
4.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 | 第36-52页 |
4.2.1 主要内容 | 第36-38页 |
4.2.2 主要分析参数取值 | 第38-39页 |
4.2.3 模型合理性分析 | 第39-41页 |
4.2.4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41-52页 |
4.3 PUSHOVER法分析 | 第52-59页 |
4.3.1 主要内容 | 第52页 |
4.3.2 主要分析参数取值 | 第52-54页 |
4.3.3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54-59页 |
4.4 抗震加固方案选择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5 动力时程分析 | 第62-88页 |
5.1 动力时程分析概述 | 第62-63页 |
5.2 动力时程分析的关键点 | 第63-67页 |
5.2.1 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63页 |
5.2.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63-67页 |
5.3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67-77页 |
5.3.1 主要分析参数取值 | 第67-68页 |
5.3.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68-77页 |
5.4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77-86页 |
5.4.1 主要分析参数取值 | 第77页 |
5.4.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77-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结论 | 第88-89页 |
6.2 展望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