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西夏刑事法律制度形成的历史渊源 | 第12-13页 |
二、西夏的刑事法律制度 | 第13-31页 |
(一) 《天盛律令》中的刑事立法思想 | 第13-17页 |
1. 儒家的“三纲”思想对西夏立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第13-14页 |
2. 儒家家族主义思想在西夏立法中的体现 | 第14页 |
3. 奉行重刑主义的原则 | 第14-15页 |
4. 按身份量刑原则 | 第15页 |
5. 尊君 | 第15页 |
6. 孝亲伦常制度 | 第15-16页 |
7. 崇官优容亲贵和品官是律令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二) 西夏的刑种与主要罪名 | 第17-26页 |
1. 刑种 | 第18-23页 |
2. 主要罪名 | 第23-26页 |
(三) 天盛律令的刑事量刑原则 | 第26-31页 |
1. 十恶不赦原则 | 第26页 |
2. 同罪异罚原则 | 第26-28页 |
3. 累犯、再犯加重处罚原则 | 第28页 |
4. 数罪并发以重者论 | 第28页 |
5. 老幼残疾重病犯罪减免的原则 | 第28-29页 |
6. 区分有无犯罪意识原则 | 第29页 |
7. 划分故意与过失 | 第29-30页 |
8. 共同犯罪区分首犯、从犯 | 第30页 |
9. 自首减免处罚 | 第30页 |
10. 以功抵罪原则 | 第30-31页 |
11. 议合原则 | 第31页 |
三、西夏《天盛律令》刑事法律制度特点——与《唐律疏议》刑事法律制度相比较. | 第31-38页 |
(一)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儒学特色 | 第31-34页 |
1. 儒学在西夏得到了统治者的尊崇 | 第32-33页 |
2. 儒学入律 | 第33-34页 |
(二) 西夏刑罚严酷 | 第34-36页 |
1. 徒刑期限较长 | 第34-35页 |
2. 赎刑适用主体受限 | 第35页 |
3. 庶人犯死刑不可赎 | 第35页 |
4. 谋反一律处死 | 第35-36页 |
5. 量刑过重 | 第36页 |
(三) 西夏刑事处罚与行政和民事处罚相互交叉 | 第36-38页 |
1. 刑事与行政处罚相互渗透 | 第36-37页 |
2. 刑事与民事处置相通 | 第37-38页 |
四、西夏刑事法律制度特点产生的原因 | 第38-47页 |
(一) 政治 | 第38-42页 |
1. 维护皇权 | 第38-40页 |
2. 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 第40页 |
3. 维护等级制度 | 第40-42页 |
(二) 经济 | 第42-43页 |
1. 畜牧业是主要的经济部门 | 第42页 |
2. 经济受中原文化影响 | 第42-43页 |
(三) 文化 | 第43-47页 |
1. 设立“番学” | 第43-44页 |
2. “以孝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对西夏影响很深 | 第44-45页 |
3. 党项人擅骑射与尚武 | 第45页 |
4. 维护宗法封建制度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