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中国法制史论文

情理与法理:当代中国容隐制度法律定位探析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前言第10-13页
 (一) 容隐行为与容隐制度概述第10-11页
 (二) 当代中国容隐制度法律定位的意义第11-13页
一、容隐行为产生的社会情理基础第13-27页
 (一) 人性中亲属之爱本能的驱使第13-17页
  1. 人性的要素之一的亲属之爱第13-14页
  2. 容隐行为受人性中亲属之爱本能的驱使第14-17页
 (二) 维系家庭亲密关系的需要第17-22页
  1. 家庭的社会学含义与功能第17-19页
  2. 家庭亲密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区别第19-20页
  3. 容隐行为对亲密关系的维系第20-22页
 (三) 伦理道德的必然要求第22-27页
  1. 道德的伦理学含义与功能第22-23页
  2. 作为普世性道德的亲伦第23-24页
  3. 容隐行为是亲伦道德的必然要求第24-27页
二、容隐制度存在的现代法理根据第27-39页
 (一) 法的道德性与伦理豁免第27-31页
  1. 法律的道德性第27-28页
  2. 法律的道德性要求在实践中“伦理豁免”第28-30页
  3. 容隐制度通过对亲伦的豁免体现了法律的道德性第30-31页
 (二) 现代法律的基本价值追求第31-35页
  1. 容隐制度蕴含的秩序价值第32-33页
  2. 容隐制度蕴含的人权价值第33-34页
  3. 容隐制度蕴含的正义价值第34-35页
 (三) 法治社会中对国家权力应有的限制第35-39页
  1. 法律对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界分第35-37页
  2. 容隐制度对权力的限制和对权利的保护第37-39页
三、容隐制度在当代中国法律中的缺位及其影响第39-51页
 (一) 容隐制度在当代中国法律中的缺位及其原因第39-43页
  1. 容隐制度在我国当代法律中的缺位第39-40页
  2. 当代中国法律为何不允许容隐第40-43页
 (二) 我国容隐制度缺位引发的社会影响第43-46页
  1. 对个人与家庭的影响第43-44页
  2. 对社会与国家的影响第44-46页
 (三) 我国容隐制度缺位造成的法律影响第46-51页
  1. 阻碍法律的实现第46-48页
  2. 损害法律的权威第48-51页
四、现代法律中的容隐制度及其在当代中国应有的定位第51-65页
 (一) 现代法律中容隐制度的体现及其基本特征第51-56页
  1. 容隐制度在国外法律中的主要体现第51-54页
  2. 现代法律中容隐制度的基本特征第54-56页
 (二) 当代中国容隐制度法律定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56-59页
  1. 我国构建现代容隐制度的必要性第56-57页
  2. 现代容隐制度在我国确立的可行性第57-59页
 (三) 容隐制度在当代中国应有的法律定位及其具体构建第59-65页
  1. 我国现代容隐制度应有的法律定位第59-62页
  2. 容隐制度在我国法律中的具体构建第62-65页
结语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玩忽职守罪与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界限--对民警丢弃流浪女案的分析
下一篇:论西夏刑事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