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1 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2 碳排放空间计量分析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中国交通运输业CO_2排放量测算 | 第17-23页 |
2.1 CO_2排放量测算方法 | 第17页 |
2.2 数据选取与来源 | 第17-19页 |
2.2.1 数据选取 | 第17-18页 |
2.2.2 数据来源 | 第18-19页 |
2.3 中国交通运输业CO_2排放量数据分析 | 第19-22页 |
2.3.1 CO_2排放总量分析 | 第19-20页 |
2.3.2 人均CO_2排放量分析 | 第20页 |
2.3.3 CO_2排放强度分析 | 第20-21页 |
2.3.4 单位换算周转量CO_2排放量分析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分析 | 第23-43页 |
3.1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空间计量理论及模型构建 | 第23-28页 |
3.1.1 空间自相关性 | 第23-25页 |
3.1.2 STIRPAT模型 | 第25-26页 |
3.1.3 空间计量模型 | 第26-28页 |
3.2 模型改进与数据来源 | 第28-29页 |
3.2.1 模型改进 | 第28-29页 |
3.2.2 数据来源 | 第29页 |
3.3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 第29-40页 |
3.3.1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 第29-32页 |
3.3.2 全国层面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分析 | 第32-35页 |
3.3.3 三大区域层面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空间计量分析 | 第35-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第四章 中国交通输业低碳发展对策 | 第43-47页 |
4.1 优化运输结构,提高整合能效 | 第43-44页 |
4.2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应用清洁能源 | 第44页 |
4.3 降低能源消耗,创建完整智能化综合运输体系 | 第44-45页 |
4.4 加强管理,建立“低碳交通”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45页 |
4.5 建立和完善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政策法律体系 | 第45-4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