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22页 |
1.1.1 物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地位稳步提高 | 第16-18页 |
1.1.2 制造业物流是社会物流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 第18-19页 |
1.1.3 社会物流费用偏高 | 第19-20页 |
1.1.4 政府良好的政策支持 | 第20-2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32页 |
1.3.1 物流模式选择研究 | 第23-25页 |
1.3.2 物流服务集成商选择研究 | 第25-28页 |
1.3.3 运输服务商选择研究 | 第28-29页 |
1.3.4 不确定环境下出行选择研究 | 第29-31页 |
1.3.5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31-32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2-36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1.5 论文拟实现创新点 | 第36-38页 |
第2章 不同主体物流特征分析与理论基础 | 第38-53页 |
2.1 制造企业物流特征分析 | 第38-42页 |
2.1.1 制造企业物流系统 | 第38-39页 |
2.1.2 可供选择的物流模式比较分析 | 第39-42页 |
2.1.3 制造企业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 | 第42页 |
2.2 第三方物流服务集成商物流特征分析 | 第42-46页 |
2.2.1 物流服务内容 | 第42-45页 |
2.2.2 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不确定性 | 第45-46页 |
2.3 物流运输特征分析 | 第46-48页 |
2.3.1 运输服务商出行选择的不确定性 | 第46-47页 |
2.3.2 交通管理者的协调分析 | 第47-48页 |
2.4 基于语言变量的多属性群决策 | 第48-51页 |
2.4.1 概述 | 第48-49页 |
2.4.2 加性语义评估标度 | 第49-50页 |
2.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50-51页 |
2.5 变分不等式 | 第51-52页 |
2.5.1 变分不等式概述 | 第51页 |
2.5.2 Wardrop均衡变分不等式模型 | 第51-5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3章 面向制造企业的物流模式选择策略 | 第53-64页 |
3.1 引言 | 第53-54页 |
3.2 企业外包物流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6页 |
3.3 基于群体语义信息和熵模型的物流模式选择研究 | 第56-60页 |
3.3.1 LWAA算子 | 第56页 |
3.3.2 制造企业对备选物流模式的评价与选择 | 第56-60页 |
3.4 基于二元语义信息和灰色关联分析的物流模式选择研究 | 第60-63页 |
3.4.1 二元语义信息的预备知识 | 第60-62页 |
3.4.2 制造企业对备选物流模式的评价与选择 | 第62-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面向第三方物流模式的物流服务集成商选择策略 | 第64-82页 |
4.1 引言 | 第64-65页 |
4.2 预备知识 | 第65-68页 |
4.3 第三方物流服务集成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第68-71页 |
4.4 第三方物流服务集成商绩效评估协同分析方法 | 第71-81页 |
4.4.1 基于极大熵配置模型的绩效评估指标初始重要度确定 | 第71-76页 |
4.4.2 考虑专家偏好关联的绩效评估指标综合重要度确定 | 第76-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5章 面向物流服务集成商的运输服务商选择策略 | 第82-92页 |
5.1 引言 | 第82-83页 |
5.2 运输服务商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83-87页 |
5.2.1 建立指标体系 | 第83-85页 |
5.2.2 指标权重确定的步骤 | 第85-87页 |
5.3 运输服务商的选择方法 | 第87-89页 |
5.3.1 广义诱导有序加权平均算子 | 第87-89页 |
5.3.2 运输服务商选择问题描述 | 第89页 |
5.4 运输服务商的评估流程 | 第89-9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6章 面向社会利益的交通运输网络均衡策略 | 第92-105页 |
6.1 引言 | 第92页 |
6.2 Wardrop平衡原理及其最优化模型 | 第92-95页 |
6.2.1 Wardrop平衡原理 | 第92-93页 |
6.2.2 Wardrop平衡原理最优化模型 | 第93-94页 |
6.2.3 边际成本收费与择路准则 | 第94-95页 |
6.3 模型构建 | 第95-103页 |
6.3.1 随机需求条件下的流量分布 | 第95-97页 |
6.3.2 随机供需条件下的行程时间 | 第97-99页 |
6.3.3 期望——超额行程时间的定义 | 第99-100页 |
6.3.4 基于期望——超额行程时间的MCP模型 | 第100-102页 |
6.3.5 交通运输网络系统最优均衡 | 第102-103页 |
6.4 算法 | 第103-10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7章 案例分析 | 第105-127页 |
7.1 引言 | 第105-106页 |
7.2 面向制造企业的物流模式选择策略 | 第106-110页 |
7.2.1 基于群体语义信息和熵模型的物流模式选择方法的实现 | 第106-108页 |
7.2.2 基于二元语义信息和灰关联分析的物流模式选择方法实现 | 第108-110页 |
7.3 面向第三方物流模式的物流服务集成商选择策略 | 第110-116页 |
7.4 面向物流服务集成商的运输服务商选择策略 | 第116-121页 |
7.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17-119页 |
7.4.2 运输服务商的选择 | 第119-121页 |
7.5 面向社会利益的交通运输网络均衡策略 | 第121-125页 |
7.5.1 算法的收敛性 | 第122-123页 |
7.5.2 收费前后配流结果比较 | 第123-124页 |
7.5.3 不同可靠度不同择路依据时的收费值比较 | 第124-125页 |
7.5.4 需求水平与路段能力退化程度对收费的影响 | 第125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