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

河街司法:中国基层政法逻辑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导论第15-39页
    1.1 我在河街司法所的日子第16-17页
    1.2 研究对象及意义第17-21页
        1.2.1 为什么基层司法第18-20页
        1.2.2 为什么基层司法所第20-21页
    1.3 文献综述:基层司法与司法所第21-31页
        1.3.1 司法所:兴起过程及因由第22页
        1.3.2 司法所:机构运作与功能发挥第22-28页
        1.3.3 当代中国基层的司法图景第28-30页
        1.3.4 文献评述第30-31页
    1.4 研究方法第31-34页
        1.4.1 文献研究第32页
        1.4.2 实证调查第32-34页
        1.4.3 比较研究第34页
    1.5 结构安排第34-35页
    1.6 调查样本第35-39页
        1.6.1 主要样本:江西丰市河街司法所第36-37页
        1.6.2 参照样本:四川广市五个区(县、市)司法所第37-39页
第2章 行政式调处:司法所调解机制的变迁及逻辑第39-63页
    2.1 问题的提出第39-40页
    2.2 基层纠纷调解的机制变迁第40-44页
        2.2.1 自治性调解:传统社会基层调解机制第41页
        2.2.2 政治性调解:基层调解的新创造与发展第41-43页
        2.2.3 行政式调处:司法所的调解机制第43-44页
    2.3 河街司法所调解的基本样态及变化第44-56页
        2.3.1 纠纷调处的基本情况及趋势第44-46页
        2.3.2 典型个案及简要分析第46-53页
        2.3.3 司法所调解机制的新变化第53-56页
    2.4 机制变化的原因探析第56-59页
        2.4.1 法制现代化与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推动第56-57页
        2.4.2 满足解决我国转型期基层社会纠纷解决的需要第57-58页
        2.4.3 基层资源的紧缺第58-59页
    2.5 司法所调解的再反思与基层政法逻辑第59-63页
        2.5.1 基层调解程序的定位与评价第59-61页
        2.5.2 基层调解的政法逻辑第61-63页
第3章 行政性代理:基层法律服务的运作逻辑第63-83页
    3.1 问题和方法第63-65页
    3.2 行政性代理的河街实践第65-70页
        3.2.1 纠纷解决情况第65-67页
        3.2.2 深度个案:一起命案的索赔第67-70页
    3.3 行政性代理的发生机理第70-73页
        3.3.1 乡民:为何寻求行政性代理?第70-71页
        3.3.2 村(社区)干部:为什么出面找上级?第71-72页
        3.3.3 街道(乡镇)干部:为什么为民代理?第72-73页
    3.4 行政性代理的行动策略第73-77页
        3.4.1 民“闹”第74-75页
        3.4.2 官“合”第75-77页
    3.5 博弈论框架下的企业妥协第77-80页
        3.5.1 企业的应对策略第77-78页
        3.5.2 企业为何妥协第78-80页
    3.6 基层法律服务的隐忧第80-83页
第4章 缠闹访:信访治理与中国基层政法逻辑第83-109页
    4.1 信访治理中基层政府和司法所第83-84页
    4.2 河街缠闹访的故事第84-91页
        4.2.1 大、小河的缠闹访之路第84-86页
        4.2.2 垛里熊家拆迁的信访风波第86-89页
        4.2.3 一次“上京拦访”的经历第89-91页
    4.3“缠闹访”中的博弈策略与类型分析第91-98页
        4.3.1 缠闹者的行动策略第91-95页
        4.3.2 基层政府对缠闹访的治理第95-98页
    4.4“缠闹访”的制度原因第98-104页
        4.4.1 信访制度的结构性悖论第98-102页
        4.4.2 利益纠纷解决机制失灵第102-104页
    4.5 基层信访治理的政法逻辑第104-106页
        4.5.1“依法”治理第104-105页
        4.5.2“权宜性”治理第105-106页
    4.6 余论:信访法治化改革的评述与展望第106-109页
第5章 基层普法的中国困境与未来第109-135页
    5.1 普法运动的缘起与流变第110-115页
        5.1.1 新中国法制的兴起第110-111页
        5.1.2“把法律武器交给10亿人民”第111-112页
        5.1.3 普法流变:历次《五年普法规划》的回顾第112-115页
    5.2 丰市及河街的普法实践第115-124页
        5.2.1 官方文本的描述:1989-2005年丰市的普法情况第115-119页
        5.2.2 普法的真实场景第119-124页
    5.3 普法的中国困境及其改进第124-130页
        5.3.1 普法的中国困境第124-127页
        5.3.2 普法的改进第127-130页
    5.4 普法运动的未来命运第130-132页
        5.4.1 推动普法运动存续的力量第130-131页
        5.4.2 推动普法运动衰减的力量第131-132页
    5.5 普法与法治第132-135页
        5.5.1 普法的悖论与局限第132-133页
        5.5.2 普法型法治:普法与法治的结合第133-135页
第6章 司法所的兴起与现状第135-158页
    6.1 一个乡镇官僚机构的兴起第135-142页
        6.1.1 司法所的发展历程第135-141页
        6.1.2 司法所兴起的因由第141-142页
    6.2 司法所与法律服务所的“纠葛”第142-146页
        6.2.1 法律服务所的机构变迁第143-145页
        6.2.2 司法所与法律服务所:共生、分离与暧昧第145-146页
    6.3 司法所的体制与运作现状第146-156页
        6.3.1 管理体制第146-147页
        6.3.2 人事结构第147-153页
        6.3.3 机构职责第153-154页
        6.3.4 经费保障第154-156页
    6.4 司法所的隐忧与法治困境第156-158页
第7章 政法谱系中的司法所与中国基层政治生态第158-175页
    7.1 基层社会的政法谱系第158-162页
        7.1.1 谱系、谱系学与政法谱系第158-159页
        7.1.2 基层社会政法谱系的对象要素第159-160页
        7.1.3 基层社会政法谱系的变迁第160-162页
    7.2 支配、碰撞与互惠:街道办与司法所第162-165页
        7.2.1 司法所长的窘境第162-163页
        7.2.2“条块”矛盾第163-165页
    7.3 融汇与交错:司法所与综治办、信访办第165-169页
    7.4 协作与互惠:司法所与人民法庭、派出所第169-171页
        7.4.1 司法所的尴尬地位第169-170页
        7.4.2 协作与互惠第170-171页
    7.5 透过司法所观察中国基层政治生态第171-175页
        7.5.1 司法所在基层政治生态中的地位和功能第172-173页
        7.5.2 透过司法所看基层政治生态的问题第173-175页
第8章 结语:基层司法的政法逻辑第175-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8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第188-189页
致谢第189-190页
作者简介第190页

论文共1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α-synuclein转基因大鼠帕金森病模型的内源性神经毒素致病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绿色技术能力对碳排放影响机制与空间绿色技术溢出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