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活性污泥法概述 | 第12-14页 |
1.1.1 活性污泥法的起源 | 第12-13页 |
1.1.2 活性污泥法的应用 | 第13-14页 |
1.2 活性污泥形成机理 | 第14页 |
1.3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 第14-17页 |
1.3.1 菌胶团细菌 | 第15页 |
1.3.2 硝化细菌 | 第15页 |
1.3.3 反硝化菌 | 第15-16页 |
1.3.4 聚磷菌 | 第16页 |
1.3.5 微生物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作用 | 第16-17页 |
1.4 外界因素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影响 | 第17-21页 |
1.4.1 污泥龄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17-18页 |
1.4.2 毒性物质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3 温度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19页 |
1.4.4 溶解氧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19-20页 |
1.4.5 其他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20-21页 |
1.5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活性污泥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6页 |
1.5.1 PCR技术 | 第21页 |
1.5.2 荧光定量PCR技术 | 第21-22页 |
1.5.3 凝胶电泳技术 | 第22-24页 |
1.5.4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 第24-25页 |
1.5.5 高通量测序技术 | 第25页 |
1.5.6 基因芯片技术 | 第25-26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6-28页 |
1.6.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28-33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8-29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2.2 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2.2.1 常规指标 | 第29页 |
2.2.2 胞外聚合物(EPS) | 第29页 |
2.2.3 比耗氧速率 | 第29-30页 |
2.2.4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30-33页 |
第三章 研究背景中生物流化床组合工艺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 第33-43页 |
3.1 前言 | 第33页 |
3.2 韶关钢铁集团污水处理站概况 | 第33-35页 |
3.3 焦化废水A/O/O与A/O/H/O生物工艺稳定运行情况 | 第35-37页 |
3.4 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单元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 第37-41页 |
3.4.1 PCR扩增电泳结果分析 | 第37页 |
3.4.2 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 | 第37-41页 |
3.4.3 微生物种群相似性分析 | 第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流化床与沸腾床内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与分析 | 第43-57页 |
4.1 前言 | 第43-44页 |
4.2 实验装置和方法 | 第44-47页 |
4.2.1 实验装置 | 第44-45页 |
4.2.2 实验用水和污泥 | 第45-46页 |
4.2.3 反应器启动与运行 | 第46-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4.3.1 活性污泥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除情况 | 第47-49页 |
4.3.2 反应器不同部位污泥浓度对比 | 第49页 |
4.3.3 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分析 | 第49-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生物流化床系统污泥异质性证明 | 第57-68页 |
5.1 前言 | 第57-5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5.2.1 污泥的采集与分离 | 第58页 |
5.2.2 有机物降解实验 | 第58-5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7页 |
5.3.1 污泥形态与胞外聚合物含量比较 | 第59-60页 |
5.3.2 污泥有机物降解速率及耗氧速率比较 | 第60-62页 |
5.3.3 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62-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1 结论 | 第68-69页 |
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