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3 本研究理论框架 | 第16-19页 |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9页 |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 2.1.1 个体化 | 第19页 |
| 2.1.2 亲属关系 | 第19页 |
| 2.1.3 独立性夫妻关系 | 第19-20页 |
| 2.1.4 实践性亲属关系 | 第20页 |
| 2.1.5 选择性家庭关系 | 第20页 |
| 2.1.6 精神赡养 | 第20-21页 |
| 2.2 个体化理论与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 第21-29页 |
| 2.2.1 个体化理论 | 第21-22页 |
| 2.2.2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进程 | 第22-24页 |
| 2.2.3 亲属关系研究中的个体化趋势 | 第24-29页 |
| 第3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29-34页 |
| 3.1 研究思路 | 第29页 |
| 3.2 研究的主要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3.2.1 研究主要目标 | 第29页 |
| 3.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9-30页 |
| 3.2.3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 3.3 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 3.4 研究的可行性 | 第33-34页 |
| 第4章 张满村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田野调查 | 第34-48页 |
| 4.1 独立性夫妻关系与老年人精神赡养 | 第34-38页 |
| 4.2 实践性亲属关系与老年人精神赡养 | 第38-43页 |
| 4.3 选择性家庭关系与老年人精神赡养 | 第43-48页 |
| 第5章 解决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48-51页 |
| 5.1 年轻夫妻与父母的生活“分而不离” | 第48页 |
| 5.2 老年人从“受体角色”转为“主体角色” | 第48-49页 |
| 5.3 从依“孝道”敬老转变为依“价值”敬老 | 第49页 |
| 5.4 通过“熟人社会”的“有机团结”关爱老年人 | 第49页 |
| 5.5 以稳定的制度环境保障脱离传统结构的老年人生活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附录 | 第59-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