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和评述 | 第11-15页 |
1.2.1 代建单位准入-退出机制 | 第11-12页 |
1.2.2 人员构架管理研究 | 第12-14页 |
1.2.3 人员构架合理性评价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15-20页 |
1.3.1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3.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代建制基础 | 第20-21页 |
2.2 组织理论 | 第21-23页 |
2.2.1 组织架构 | 第22页 |
2.2.2 组织设计程序 | 第22-23页 |
2.3 人力资源理论 | 第23-25页 |
2.3.1 人力资源配置 | 第23-24页 |
2.3.2 人员构架 | 第24-25页 |
2.4 合理性评价 | 第25-26页 |
第3章 厦门代建单位人员构架管理现状分析 | 第26-34页 |
3.1 代建单位人员构架管理政策梳理 | 第26-30页 |
3.1.1 企业资质要求 | 第28-29页 |
3.1.2 人员配备要求 | 第29-30页 |
3.2 代建单位人员构架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代建单位基本人员构架分析 | 第34-53页 |
4.1 人员构架分析思路 | 第34-37页 |
4.2 代建单位资质等级划分 | 第37-41页 |
4.3 代建单位人员构架基本条件 | 第41-49页 |
4.3.1 代建单位主要工作内容 | 第41-42页 |
4.3.2 职能部门构建 | 第42-44页 |
4.3.3 岗位设置 | 第44-46页 |
4.3.4 人员基本配备 | 第46-49页 |
4.4 企业资质要求 | 第49-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代建单位人员构架合理性评价模型 | 第53-71页 |
5.1 人员构架合理性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及方法 | 第53-55页 |
5.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53-54页 |
5.1.2 指标选取的方法 | 第54-55页 |
5.2 人员构架合理性评价指标的初选 | 第55-59页 |
5.3 基于Delphi法确定评价指标 | 第59-62页 |
5.4 基于结构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 | 第62-68页 |
5.5 代建单位人员构架合理性评价模型评分细则 | 第68-7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基于人员构架管理的代建单位准入-退出机制设计 | 第71-79页 |
6.1 代建单位准入-退出机制管理框架 | 第71-76页 |
6.1.1 代建单位准入条件 | 第71-72页 |
6.1.2 构建代建单位名录库 | 第72-75页 |
6.1.3 代建单位准入-退出机制 | 第75-76页 |
6.2 代建单位准入-退出机制保障措施 | 第76-78页 |
6.2.1 完善政策配套 | 第76-77页 |
6.2.2 优化管理手段 | 第77页 |
6.2.3 健全代建市场信用体系 | 第77-7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7章 实证分析 | 第79-87页 |
7.1 案例背景 | 第79-81页 |
7.2 人员构架分析 | 第81-84页 |
7.3 人员构架合理性评价 | 第84-8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8.1 结论 | 第87-88页 |
8.2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附录A 厦门财政投融资项目代建单位人员构架调查问卷 | 第95-97页 |
附录B 代建单位人员构架合理性评价指标重要性打分表 | 第97-101页 |
附录C 代建单位人员架构合理性评价体系指标权重打分表 | 第101-10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