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2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甲烷重整制合成气的主要途径 | 第9-13页 |
1.2.1 甲烷水蒸气重整 | 第10-11页 |
1.2.2 甲烷二氧化碳重整 | 第11页 |
1.2.3 甲烷自热重整 | 第11页 |
1.2.4 甲烷三重整 | 第11-12页 |
1.2.5 甲烷部分氧化 | 第12-13页 |
1.3 甲烷部分氧化的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1.3.1 活性组分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2 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3 载体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4 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4 目前研究的不足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催化剂制备及评价系统与方法 | 第22-32页 |
2.1 实验主要原料及设备 | 第22-23页 |
2.2 载体及催化剂的制备 | 第23-26页 |
2.2.1 堇青石蜂窝陶瓷的预处理 | 第23-24页 |
2.2.2 活性氧化铝的制备及涂覆 | 第24页 |
2.2.3 修饰粒子的涂覆 | 第24页 |
2.2.4 活性组分的涂覆 | 第24-26页 |
2.3 催化剂性能评价系统及方法 | 第26-27页 |
2.3.1 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系统 | 第26-27页 |
2.3.2 催化剂表面SEM分析 | 第27页 |
2.3.3 催化剂的XRD分析 | 第27页 |
2.4 气相色谱仪的标定以及尾气组分计算方法 | 第27-28页 |
2.4.1 气相色谱仪的标定 | 第27-28页 |
2.4.2 尾气组分计算方法 | 第28页 |
2.5 数值计算的物理数学模型和反应机理 | 第28-32页 |
3 催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评价及反应机制分析 | 第32-64页 |
3.1 无助剂铑基催化剂性能评价及反应机制分析 | 第32-45页 |
3.1.1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2-34页 |
3.1.2 催化剂负载量和温度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34-38页 |
3.1.3 气体流速对反应体系的影响及反应机制分析 | 第38-41页 |
3.1.4 H_2O和CO_2对反应体系的影响及反应机制分析 | 第41-44页 |
3.1.5 CH_4浓度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 添加助剂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5-61页 |
3.2.1 不同镧含量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46-50页 |
3.2.2 不同铈含量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50-54页 |
3.2.3 不同锆含量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54-58页 |
3.2.4 不同钛含量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58-61页 |
3.3 小结 | 第61-64页 |
4 催化剂的稳定性和硫中毒测试 | 第64-68页 |
4.1 催化剂的寿命测试 | 第64-66页 |
4.2 催化剂硫中毒测试 | 第66-67页 |
4.3 小结 | 第67-6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