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制约“三社联动”良性运转的因素及推进策略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3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7页
        1.1.1 研究背景第7页
        1.1.2 研究意义第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7-11页
        1.2.1 国外研究述评第8-9页
        1.2.2 国内研究述评第9-11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1页
        1.3.2 研究方法第11页
    1.4 论文创新性第11-13页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13-18页
    2.1 相关概念第13-15页
        2.1.1 “三社”的概念第13-14页
        2.1.2 “三社联动”的概念第14-15页
    2.2 理论基础第15-18页
        2.2.1 网络治理理论第15-16页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第16-17页
        2.2.3 社会嵌入理论第17-18页
第三章 “三社联动”良性运转中各主体角色定位及其联动第18-25页
    3.1 “三社联动”中涉及的各主体角色定位第18-20页
        3.1.1 居委会在“三社联动”中的角色第18页
        3.1.2 社会组织在“三社联动”中的角色第18-19页
        3.1.3 社工在“三社联动”中的角色第19页
        3.1.4 政府在“三社联动”中的角色第19-20页
    3.2 “三社联动”中各主体间的互联分析第20-23页
        3.2.1 居委会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联第20页
        3.2.2 居委会与社工之间的互联第20-21页
        3.2.3 社会组织与社工之间的互联第21页
        3.2.4 多方整体之间的互联第21-23页
    3.3 “三社联动”中驱动力量分析第23-25页
        3.3.1 社区需求形成内在驱动力第23页
        3.3.2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第23页
        3.3.3 社会组织形成专业引导力第23-25页
第四章 “三社联动”实践的典型模式第25-31页
    4.1 政府主导型——以山西太原为例第25-26页
        4.1.1 政府助推“三社”能力全面提升第25-26页
        4.1.2 居委会助力“三社联动”运转起来第26页
    4.2 项目指导型——以青岛市北区为例第26-28页
        4.2.1 公益创投助推“三社”更好的联动第26-27页
        4.2.2 微公益项目实现公益服务精准化第27-28页
        4.2.3 第三方对项目进行全程的指导和评估第28页
    4.3 社工引领型——以上海为例第28-31页
        4.3.1 社工专业化开拓“三社联动”新格局第28-29页
        4.3.2 社会资本助推“三社”良性持久运转第29-31页
第五章 制约“三社联动”良性运转的因素第31-40页
    5.1 “三社联动”中各主体发育不充分第31-34页
        5.1.1 居委会自治能力不高第31页
        5.1.2 社会组织活力不足第31-32页
        5.1.3 社工专业能力不强第32-34页
    5.2 “三社联动”运行中供需对接不够畅通第34-35页
        5.2.1 联动机制本身连贯性不强第34-35页
        5.2.2 缺乏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系统第35页
    5.3 “三社联动”运行中各环节缺乏透明性第35-37页
        5.3.1 缺少第三方评估机制第35-36页
        5.3.2 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第36-37页
    5.4 “三社联动”运行中缺乏持久的资金保障第37-40页
        5.4.1 社会组织自我供给的资金能力有限第37-38页
        5.4.2 政府资金供给力度不足第38-39页
        5.4.3 缺乏多元的资金支持主体第39-40页
第六章 推进“三社联动”良性运转的主要策略第40-49页
    6.1 厘清各主体职能,发挥各自优势第40-43页
        6.1.1 深化居委会职能转变第40-41页
        6.1.2 积极培育社会组织第41-42页
        6.1.3 提高社工专业能力第42-43页
    6.2 畅通联动机制,实现供需之间有效对接第43-45页
        6.2.1 促使联动机制各环节实现无缝对接第43-44页
        6.2.2 建立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系统第44-45页
    6.3 推进监管机制建设,促使联动透明公正第45-47页
        6.3.1 完善工作绩效评估机制第45-46页
        6.3.2 健全信息披露机制第46-47页
    6.4 拓宽资金渠道,推动服务项目化运作第47-49页
        6.4.1 建立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第47页
        6.4.2 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第47-49页
结论与展望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新闻写作课微博互动教学的改进策略研究--基于A大学的调查
下一篇:基于B/S架构的公务车辆调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