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9-13页 |
1 引言 | 第13-35页 |
1.1 高等植物成花调控途径的研究机理 | 第13-17页 |
1.2 高等植物春化作用的研究机理 | 第17-27页 |
1.2.1 低温诱导春化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 | 第18-19页 |
1.2.2 低温诱导春化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19-20页 |
1.2.3 低温诱导春化的遗传学机制 | 第20-27页 |
1.3 百合鳞茎春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1.3.1 百合鳞茎春化过程的形态变化 | 第27-28页 |
1.3.2 百合种球低温春化过程的生理变化 | 第28页 |
1.4 RNA-Seq技术在植物成花研究中的应用 | 第28-31页 |
1.4.1 RNA-Seq技术的概念及发展 | 第28-31页 |
1.4.2 RNA-seq技术的应用 | 第31页 |
1.5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成花研究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1.5.1 基因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及相关背景 | 第31页 |
1.5.2 蛋白质组学的策略及应用 | 第31-32页 |
1.6 研究百合春化分子机理对百合花期改良的重要意义 | 第32-33页 |
1.7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33页 |
1.8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2 东方百合低温诱导春化的生物学效应 | 第35-4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36-3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2.2.1 形态变化及分析 | 第38-40页 |
2.2.2 碳水化合物的变化及分析形态变化及分析 | 第40-42页 |
2.2.3 内源激素的变化及分析 | 第42-45页 |
2.3 讨论 | 第45-47页 |
2.3.1 低温解除百合休眠的形态指标 | 第45页 |
2.3.2 生理生化变化与低温解除休眠的关系 | 第45-47页 |
3 百合春化转录组测序及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7-7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47-5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0-65页 |
3.2.1 模板RNA的质量检测与分析 | 第50-51页 |
3.2.2 cDNA文库的质量检验 | 第51页 |
3.2.3 转录组序列分析 | 第51-57页 |
3.2.4 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7-65页 |
3.3 讨论 | 第65-72页 |
3.3.1 百合响应低温春化诱导成花的调控途径 | 第65-67页 |
3.3.2 低温春化诱导百合成花转变过程中的物质能量代谢 | 第67-68页 |
3.3.3 低温春化诱导百合成花转变过程中的信号转导 | 第68页 |
3.3.4 低温春化诱导百合成花转变过程中的转录因子 | 第68-69页 |
3.3.5 低温春化诱导百合成花转变过程中的其他相关基因 | 第69-70页 |
3.3.6 低温春化诱导百合成花转变的候选基因分析 | 第70-72页 |
4 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百合低温春化过程中的差异蛋白 | 第72-9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2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72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7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2-87页 |
4.2.1 蛋白质含量的标曲及定量分析 | 第72-73页 |
4.2.2 不同春化时期对百合茎尖蛋白质的影响 | 第73-77页 |
4.2.3 春化过程中表达差异的蛋白质的质谱分析 | 第77-86页 |
4.2.4 百合低温春化过程中表达差异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 第86-87页 |
4.3 讨论 | 第87-91页 |
4.3.1 不同春化时期百合茎尖差异表达蛋白质的质谱鉴定分析 | 第87-88页 |
4.3.2 不同春化处理时期百合茎尖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 第88-91页 |
5 百合响应低温诱导春化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 第91-10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4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91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91-94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94-105页 |
5.2.1 LoVRN1基因的克隆 | 第94-99页 |
5.2.2 LoSVP基因的克隆 | 第99-105页 |
5.3 讨论 | 第105-107页 |
5.3.1 LoVRN1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105-106页 |
5.3.2 LoSVP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106页 |
5.3.3 LoVRN1和LoSVP基因应用于百合基因工程的潜力 | 第106-107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107-110页 |
6.1 结论 | 第107-108页 |
6.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108页 |
6.3 展望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2页 |
个人简介 | 第122-123页 |
导师简介 | 第123-124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