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1.1 能源形势 | 第9-10页 |
| 1.1.2 环境形势 | 第10页 |
| 1.1.3 低氮排放 | 第10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4-15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W火焰锅炉燃烧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第16-31页 |
| 2.1 研究对象简介 | 第16-20页 |
| 2.2 网格划分 | 第20页 |
| 2.3 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20-21页 |
| 2.4 数值计算模型 | 第21-28页 |
| 2.4.1 湍流流动模型 | 第22-23页 |
| 2.4.2 气固两相湍流流动模型 | 第23页 |
| 2.4.3 辐射传热模型 | 第23-24页 |
| 2.4.4 煤粉颗粒燃烧模型 | 第24-26页 |
| 2.4.5 NOx生成模型及控制原理 | 第26-28页 |
| 2.5 数值计算的可靠性验证 | 第28-30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拱上燃尽风喷口高度对炉内燃烧的影响 | 第31-41页 |
| 3.1 计算工况安排 | 第31-32页 |
| 3.2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2-40页 |
| 3.2.1 燃尽风喷口高度对炉内流动特性的影响 | 第32-34页 |
| 3.2.2 燃尽风喷口高度对炉内温度的影响 | 第34-36页 |
| 3.2.3 燃尽风高度对炉内氧气浓度的影响 | 第36-38页 |
| 3.2.4 燃尽风喷口高度对炉内NOx浓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 3.2.5 焦炭转化率的比较分析 | 第39-40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燃尽风风率对炉内燃烧的影响 | 第41-48页 |
| 4.1 计算工况安排 | 第41页 |
| 4.2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1-47页 |
| 4.2.1 燃尽风风率对炉内流动特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 4.2.2 燃尽风风率对煤粉颗粒在炉内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42页 |
| 4.2.3 燃尽风风率对炉内温度的影响 | 第42-44页 |
| 4.2.4 燃尽风风率对炉内氧气浓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 4.2.5 燃尽风风率对炉内NOx浓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 4.2.6 焦炭转化率的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强化煤粉着火优化燃烧的数值模拟 | 第48-55页 |
| 5.1 计算工况安排 | 第48-49页 |
| 5.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9-53页 |
| 5.2.1 去A、D风对炉内流动特性的影响 | 第49页 |
| 5.2.2 去A、D风对炉内温度场的影响 | 第49-50页 |
| 5.2.3 去A、D风后煤粉气流着火距离的变化 | 第50-51页 |
| 5.2.4 去A、D风对炉内氧量分布的影响 | 第51-52页 |
| 5.2.5 去A、D风对炉内NOx生成的影响 | 第52-53页 |
| 5.2.6 焦炭转化率的对比分析 | 第53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 6.1 全文结论 | 第55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