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面工程论文--路面:按使用材料分论文--沥青路面论文

甘肃省公路沥青路面再生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甘肃省自然地理特征第10页
    1.2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政策环境第10-12页
        1.2.1 路面再生技术应用的政策环境第10-11页
        1.2.2 我国沥青路面再生技术面临的形势第11页
        1.2.3 甘肃省应用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区域环境第11-12页
    1.3 国内外公路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状况第12-14页
        1.3.1 国外公路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状况第12-13页
        1.3.2 国内公路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状况第13-14页
    1.4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第14页
    1.5《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存在的不足第14-15页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17页
        1.6.1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1.6.2 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二章 温度对再生沥青路面设计的影响第17-22页
    2.1 沥青混凝土路面性能第17页
    2.2 沥青碎石路面性能第17-18页
    2.3 温度对再生路面的影响第18-21页
        2.3.1 再生沥青路面高温设计温度的确定第18-19页
        2.3.2 再生沥青路面低温设计温度的确定第19-20页
        2.3.3 温度对就地冷再生稳定土基层强度的影响第20-21页
    2.4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三章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适应性分析第22-35页
    3.1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分类第22-28页
        3.1.1 现场冷再生法第22页
        3.1.2 现场热再生法第22-24页
        3.1.3 冷刨(CP)第24页
        3.1.4 厂拌热再生(HCPR)第24-25页
        3.1.5 厂拌冷再生(CCPR)第25-27页
        3.1.6 现场冷再生 (CIR)第27-28页
        3.1.7 全厚式再生(FDR)第28页
    3.2 再生技术设计的选择方法第28页
    3.3 适用于甘肃省应用的再生技术推荐第28-34页
        3.3.1 冷刨再生技术的适应性分析第29页
        3.3.2 现场热再生的技术适应性分析第29-30页
        3.3.3 现场冷再生技术的适应性分析第30-32页
        3.3.4 厂拌冷再生技术的适应性分析第32页
        3.3.5 厂拌热再生技术的适应性分析第32-33页
        3.3.6 全厚式再生技术第33-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RAP的回收与评估第35-51页
    4.1 RAP取样方法第35-37页
        4.1.1 原有路面取样第35-36页
        4.1.2 回收料运输车上取样第36页
        4.1.3 回收料堆取样第36-37页
    4.2 旧沥青回收与影响因素第37-40页
        4.2.1 矿粉对沥青性能的影响第37-38页
        4.2.2 三氯乙烯对沥青性能的影响第38-40页
    4.3 回收沥青的质量控制方法第40-43页
        4.3.1 矿粉含量的控制第40-41页
        4.3.2 三氯乙烯含量的控制第41-43页
    4.4 沥青回收第43-44页
    4.5 影响RAP性能的主要因素第44-50页
    4.6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再生废旧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第51-59页
    5.1 高温稳定性能第51-52页
    5.2 低温抗裂性能第52-55页
    5.3 水稳定性第55-58页
    5.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六章 厂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第59-80页
    6.1 热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综述第59页
    6.2 马歇尔设计方法第59-61页
        6.2.1 设计的基本内容第59-60页
        6.2.2 RAP掺配比例的确定第60页
        6.2.3 设计步骤第60-61页
    6.3 Superpave设计方法第61-63页
        6.3.1 Superpave设计方法基本步骤第61页
        6.3.2 RAP的评价第61-62页
        6.3.3 确定新沥青的等级第62-63页
        6.3.4 确定RAP的掺配率第63页
        6.3.5 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第63页
    6.4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第63-70页
        6.4.1 RAP的性能评价第63-64页
        6.4.2 新材料的检测第64-66页
        6.4.3 RAP掺配率的确定及再生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设计第66-68页
        6.4.4 沥青用量预估第68页
        6.4.5 再生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确定第68-69页
        6.4.6 路用性能验证第69-70页
    6.5 厂拌乳化沥青冷再生配合比设计第70-75页
        6.5.1 原材料检验第70-71页
        6.5.2 级配优化过程第71-73页
        6.5.3 沥青混合料性能检验第73-74页
        6.5.4 配合比设计结论第74-75页
    6.6 全深式冷再生配合比设计第75-79页
        6.6.1 水泥冷再生配合比设计第75-78页
        6.6.2 试验路段施工第78页
        6.6.3 施工要点第78页
        6.6.4 实施效果评价第78-79页
    6.7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七章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评价第80-86页
    7.1 经济效益分析第80-82页
    7.2 技术可靠性分析第82-83页
        7.2.1 可以借鉴的发达国家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研究成果第82-83页
        7.2.2 国内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研究成果第83页
    7.3 社会效益分析第83-85页
    7.4.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第85页
    7.5 本章小结第85-86页
主要结论及建议第86-88页
    主要结论第86页
    进一步研究建议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科监理公司S项目管理方法改革探究
下一篇:FB银行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