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方言论文--北方话(官话方言)论文--西南方言论文

四川兴文方言语音内部比较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14页
    1.1 兴文县方言区地理、人口、历史概况第8-10页
    1.2 兴文方言研究的意义第10-12页
        1.2.1 兴文方言的方言区片归属第10-11页
        1.2.2 本学位论文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1.3 本学位论文调查所用材料、方法、发音合作人基本情况第12-14页
        1.3.1 调查所用资料第12页
        1.3.2 研究途径与方法第12页
        1.3.3 方言调查发音合作人基本情况第12-14页
第2章 兴文话的语音系统第14-37页
    2.1 兴文话的声调系统第14页
    2.2 兴文话的声母系统第14-16页
        2.2.1 兴文话的声母第14-15页
        2.2.2 兴文话声母的描写第15页
        2.2.3 兴文话声母的说明第15-16页
    2.3 兴文话的韵母系统第16-17页
        2.3.1 兴文话的韵母第16页
        2.3.2 兴文话韵母元音的音值描写第16-17页
    2.4 兴文话的声韵配合关系第17-20页
        2.4.1 兴文话声韵配合表第17-19页
        2.4.2 兴文话声韵配合关系说明第19-20页
        2.4.3 兴文话同音字表(见附录)第20页
    2.5 兴文话音系同《广韵》音系的比较第20-37页
        2.5.1 兴文话声调系统同《广韵》声调系统的比较第20-21页
            2.5.1.1 声调系统的比较第20-21页
            2.5.1.2 声调的对应关系第21页
            2.5.1.3 兴文话声调系统的古今演变特点第21页
        2.5.2 兴文话声母系统同《广韵》声母系统的比较第21-27页
            2.5.2.1 声母的比较第21-24页
            2.5.2.2 声母的对应关系第24-27页
            2.5.2.3 兴文话声母系统的古今演变特点第27页
        2.5.3 兴文话韵母系统同《广韵》韵母系统的比较第27-37页
            2.5.3.1 韵母的比较第27-33页
            2.5.3.2 韵母的对应关系第33-35页
            2.5.3.3 兴文话韵母系统的古今演变特点第35-37页
第3章 二区话的语音系统第37-57页
    3.1 二区话的声调系统第37页
    3.2 二区话的声母系统第37-38页
        3.2.1 二区话的声母第37-38页
        3.2.2 二区话声母的描写与说明第38页
    3.3 二区话的韵母系统第38-39页
        3.3.1 二区话的韵母第38页
        3.3.2 二区话韵母元音的音值描写第38-39页
    3.4 二区话的声韵配合关系第39-41页
        3.4.1 二区话声韵配合表第39-41页
    3.5 二区话音系同《广韵》音系的比较第41-57页
        3.5.1 二区话声调系统同《广韵》声调系统的比较第41-42页
            3.5.1.1 声调系统的比较第41-42页
            3.5.1.2 声调的对应关系第42页
            3.5.1.3 二区话声调系统的古今演变特点第42页
        3.5.2 二区话声母系统同《广韵》声母系统的比较第42-47页
            3.5.2.1 声母的比较第43-45页
            3.5.2.2 声母的对应关系第45-47页
            3.5.2.3 二区话声母系统的古今演变特点第47页
        3.5.3 二区话韵母系统同《广韵》韵母系统的比较第47-57页
            3.5.3.1 韵母的比较第47-53页
            3.5.3.2 韵母的对应关系第53-56页
            3.5.3.3 二区话韵母系统的古今演变特点第56-57页
第4章 兴文话同二区话的比较第57-74页
    4.1 兴文话与二区话声调系统的比较第57-58页
        4.1.1 声调系统的比较第57页
        4.1.2 兴文话与二区话声调系统的相同之处第57-58页
        4.1.3 兴文话与二区话的声调系统的不同之处第58页
    4.2 兴文话与二区话声母系统的比较第58-63页
        4.2.1 声母的对照第58-61页
        4.2.2 兴文话与二区话声母系统的相同之处第61-62页
        4.2.3 兴文话与二区话声母系统的不同之处第62-63页
    4.3 兴文话与二区话韵母系统的比较第63-74页
        4.3.1 舒声韵的比较第63-68页
        4.3.2 入声韵的比较第68-72页
        4.3.3 兴文话与二区话韵母系统的相同之处第72-73页
        4.3.4 兴文话与二区话韵母系统的不同之处第73-74页
第5章 结语第74-77页
致谢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0页
附录A第80-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罗伊·阿斯科特新媒体艺术理论的演进--兼论其对中国新媒体舞蹈艺术发展的意义
下一篇:Cr-MIL-101酸碱功能化及其在henry反应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