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河水景观工程规划设计与河道整治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水景观设计的概念 | 第12-14页 |
1.2.1 主要模式 | 第12-13页 |
1.2.2 构成要素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1 国外城市河道景观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城市河道景观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水景观工程规划设计与河道整治的理论初探 | 第18-21页 |
2.1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8-19页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 第18页 |
2.1.2 水景观生态学综述 | 第18-19页 |
2.2 水景观工程规划设计与河道整治的理论 | 第19-21页 |
2.2.1 水景观生态规划 | 第19页 |
2.2.2 河道景观生态系统建设 | 第19-20页 |
2.2.3 河道整治的生态目标 | 第20-21页 |
第3章 拉萨河水文环境 | 第21-27页 |
3.1 拉萨河中心城区基本情况 | 第21页 |
3.2 水文气象条件分析 | 第21-25页 |
3.2.1 水文气象特征 | 第21-22页 |
3.2.2 流域下垫面特征 | 第22-24页 |
3.2.3 地质条件分析 | 第24页 |
3.2.4 洪水灾害分析 | 第24-25页 |
3.3 拉萨河治理中存在问题 | 第25-27页 |
第4章 水景观规划设计与河道整治方案研究 | 第27-41页 |
4.1 必要性分析 | 第27-28页 |
4.1.1 水景观规划设计必要性 | 第27-28页 |
4.1.2 河道整治必要性 | 第28页 |
4.2 规划设计原则 | 第28-29页 |
4.3 对洪水成果的再分析 | 第29-33页 |
4.3.1 历史洪水分析 | 第29-30页 |
4.3.2 水面线成果分析 | 第30-33页 |
4.4 选址方案对比 | 第33-35页 |
4.4.1 选址方案一 | 第33-34页 |
4.4.2 选址方案二 | 第34-35页 |
4.5 水景观设计 | 第35-39页 |
4.5.1 河道中心线 | 第35-36页 |
4.5.2 河道稳定河宽 | 第36页 |
4.5.3 拦河闸工程 | 第36-39页 |
4.6 河道整治规划设计 | 第39-41页 |
4.6.1 疏浚方案 | 第39页 |
4.6.2 疏浚方式及机具的控制 | 第39-40页 |
4.6.3 对疏浚料的处理 | 第40-41页 |
第5章 效果判识与评价 | 第41-51页 |
5.1 防洪主体生态效果判识 | 第41-46页 |
5.1.1 拦河闸建设的生态效果判识 | 第41-44页 |
5.1.2 疏浚后对河道影响分析 | 第44-46页 |
5.2 环境影响判识与评价 | 第46-48页 |
5.2.1 环境现状分析 | 第46页 |
5.2.2 水文水资源影响判识 | 第46-47页 |
5.2.3 水环境影响判识 | 第47页 |
5.2.4 水质影响判识 | 第47-48页 |
5.3 生态影响判识与评价 | 第48-49页 |
5.3.1 对陆生植被的影响判识 | 第48页 |
5.3.2 对陆生动物的影响判识 | 第48-49页 |
5.3.3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判识 | 第49页 |
5.4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评价 | 第49-51页 |
5.4.1 水质保护措施评价 | 第49-50页 |
5.4.2 水生态保护措施评价 | 第50-51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1-5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1页 |
6.2 不足 | 第51-52页 |
6.3 建议 | 第52-54页 |
6.3.1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 | 第52页 |
6.3.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 第52-53页 |
6.3.3 加强建设过程生态环境保护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