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肿瘤的危害 | 第14页 |
1.2 分子模拟技术 | 第14-16页 |
1.2.1 分子模拟简介 | 第14-15页 |
1.2.2 打分函数 | 第15-16页 |
1.3 Pim-1激酶介绍 | 第16-19页 |
1.3.1 pim-1激酶功能介绍 | 第16-18页 |
1.3.2 pim-1激酶结构特点 | 第18-19页 |
1.4 目前pim-1激酶小分子抑制剂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4.1 咪唑并[1,2-b]哒嗪类化合物 | 第19-20页 |
1.4.2 异恶唑并[3,4-b]喹啉-3,4(1H,9H)-二酮类化合物 | 第20-21页 |
1.4.3 吡啶酮类衍生物 | 第21页 |
1.4.4 苯亚甲基-噻唑烷-2,4-二酮类 | 第21页 |
1.4.5 3-芳基-6-氨基-三唑并[4,3-b]哒嗪类 | 第21-22页 |
1.4.6 喹啉类衍生物 | 第22页 |
1.4.7 苯并呋喃-2-羧酸类化合物 | 第22页 |
1.4.8 氯丙嗪类衍生物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 第24-32页 |
2.1 目标分子研究方向的确定 | 第25页 |
2.2 分子模拟结果及生物活性测试结果分析 | 第25-28页 |
2.3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设计 | 第28-32页 |
第三章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设计 | 第32-38页 |
3.1 10-DEBC类似物合成路线的设计 | 第32-37页 |
3.1.1 2-氯代吩恶嗪及其类似物的合成路线确定 | 第32-35页 |
3.1.2 C部分的改造路线确定 | 第35-36页 |
3.1.3 两个部分对接的路线确定 | 第36-37页 |
3.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37页 |
3.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50页 |
4.1 合成部分的结果讨论 | 第38-48页 |
4.1.1 2-氯代吩恶嗪及其类似物的探索与讨论 | 第38-41页 |
4.1.2 C部分合成的结果与讨论 | 第41-43页 |
4.1.3 2-氯代吩恶嗪及其类似物与C部分的对接 | 第43-48页 |
4.2 活性测定部分的结果讨论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0-52页 |
第六章 实验部分 | 第52-62页 |
6.1 实验试剂和药品 | 第52-53页 |
6.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53页 |
6.3 无水试剂的制备 | 第53页 |
6.4 实验步骤和方法 | 第53-62页 |
6.4.1 2,5-二氯硝基苯的合成 | 第53-54页 |
6.4.2 化合物1的合成 | 第54页 |
6.4.3 化合物2的合成 | 第54-55页 |
6.4.4 化合物C的合成 | 第55页 |
6.4.5 化合物5C2的合成 | 第55-56页 |
6.4.6 化合物5C3的合成 | 第56页 |
6.4.7 化合物5C3的合成 | 第56页 |
6.4.8 化合物5C4的合成 | 第56-57页 |
6.4.9 化合物5C6的合成 | 第57页 |
6.4.10 化合物5C7的合成 | 第57页 |
6.4.11 化合物5C8的合成 | 第57页 |
6.4.12 化合物5C4’的合成 | 第57-58页 |
6.4.13 化合物5C6’的合成 | 第58页 |
6.4.14 化合物C3的合成 | 第58-59页 |
6.4.15 化合物C4的合成 | 第59页 |
6.4.16 化合物C1(1)的合成 | 第59页 |
6.4.17 化合物C1的合成 | 第59-60页 |
6.4.18 化合物C2(1)的合成 | 第60页 |
6.4.19 化合物C2的合成 | 第60页 |
6.4.20 化合物B的合成 | 第60页 |
6.4.21 化合物B2(1)的合成 | 第60页 |
6.4.22 化合物B2的合成 | 第60页 |
6.4.23 化合物5的合成 | 第60-61页 |
6.4.24 化合物A的合成 | 第61页 |
6.4.25 化合物A2(1)的合成 | 第61页 |
6.4.26 化合物A2的合成 | 第61页 |
6.4.27 化合物A3的合成 | 第61页 |
6.4.28 化合物A4的合成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录 | 第68-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88-90页 |
附件 | 第9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