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54页 |
1.1 引言 | 第17-18页 |
1.2 锂硫电池概述 | 第18-35页 |
1.2.1 硫的存在形态以及物理化学性质 | 第18页 |
1.2.2 锂硫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8-20页 |
1.2.3 锂硫电池的主要瓶颈 | 第20-21页 |
1.2.4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21-29页 |
1.2.4.1 硫与导电聚合物的复合 | 第21-22页 |
1.2.4.2 硫与碳基质的复合 | 第22-27页 |
1.2.4.3 其他方法 | 第27-29页 |
1.2.5 锂硫电池负极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1.2.5.1 改性锂负极 | 第29页 |
1.2.5.2 非金属锂负极材料 | 第29-30页 |
1.2.6 锂硫电池电解液研究进展 | 第30-35页 |
1.2.6.1 液体电解液 | 第31-33页 |
1.2.6.2 离子液体基电解液 | 第33-34页 |
1.2.6.3 固体状态电解液 | 第34-35页 |
1.3 锂硒电池概述 | 第35-39页 |
1.3.1 硒的存在形式 | 第35页 |
1.3.2 锂硒电池的主要问题和研究进展 | 第35-39页 |
1.4 室温钠硫电池 | 第39-41页 |
1.4.1 室温钠硫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39-40页 |
1.4.2 室温钠硫电池的主要问题以及研究进展 | 第40-41页 |
1.5 静电纺丝技术 | 第41-44页 |
1.5.1 静电纺丝的技术原理 | 第41页 |
1.5.2 影响纺丝纤维形貌的因素 | 第41-42页 |
1.5.3 静电纺丝在制备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中的应用 | 第42-44页 |
1.6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4页 |
第2章 实验仪器与实验方法 | 第54-58页 |
2.1 论文实验中用到的主要实验药品 | 第54页 |
2.2 论文实验中用到的实验仪器和合成手段 | 第54-56页 |
2.2.1 静电纺丝仪器 | 第54页 |
2.2.2 真空管式炉、马弗炉 | 第54-55页 |
2.2.3 水热合成釜以及增强型水热釜 | 第55页 |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55页 |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55页 |
2.2.6 傅里叶红外谱仪(FT-IR) | 第55页 |
2.2.7 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 | 第55-56页 |
2.3 锂离子电池的组装与测试 | 第56-58页 |
2.3.1 电极膜的制备 | 第56页 |
2.3.2 半电池的组装 | 第56页 |
2.3.3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仪器及方法 | 第56-58页 |
2.3.3.1 循环性能以及倍率性能测试 | 第56页 |
2.3.3.2 交流阻抗测试 | 第56-58页 |
第3章 静电纺丝方法制备多孔碳/硫复合材料的自支撑电极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 第58-72页 |
3.1 引言 | 第58-5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9-60页 |
3.2.1 静电纺丝制备PAN-CNT纳米纤维膜 | 第59页 |
3.2.2 制备多孔碳纳米纤维-CNT复合物(PCNFs-CNT)膜 | 第59页 |
3.2.3 制备柔性自支撑的S@PCNFs-CNT复合物膜 | 第59页 |
3.2.4 结构分析以及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59-60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67页 |
3.3.1 结构和形态表征 | 第60-64页 |
3.3.2 电化学性能 | 第64-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第4章 静电纺丝方法制备铜掺杂的多孔碳/硫复合材料的自支撑电极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 第72-85页 |
4.1 引言 | 第72-7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3-74页 |
4.2.1 制备PAN-Cu(NO_3)_2纳米纤维膜 | 第73页 |
4.2.2 制备多孔碳纤维-铜复合物(PCNFs-Cu) | 第73页 |
4.2.3 制备柔性自支撑的S@PCNFs-Cu | 第73-74页 |
4.2.4 结构分析以及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74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4-81页 |
4.3.1 结构和形态表征 | 第74-78页 |
4.3.2 电化学性能 | 第78-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第5章 静电纺丝方法制备多孔碳/硒复合材料的自支撑电极及其在储锂储钠方面的应用 | 第85-100页 |
5.1 前言 | 第85-8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6-88页 |
5.2.1 静电纺丝制备PAN-F127纳米纤维 | 第86页 |
5.2.2 制备介孔碳纳米纤维(PCNFs或者f-PCNFs) | 第86-87页 |
5.2.3 制备柔性、自支撑Se@PCNFs或者Se@f-PCNFs | 第87页 |
5.2.4 结构分析以及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87-8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8-96页 |
5.3.1 结构和形态表征 | 第88-91页 |
5.3.2 电化学性能 | 第91-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第6章 一维碳纳米纤维/硒复合材料的一步合成及其在储锂储钠方面的应用 | 第100-115页 |
6.1 前言 | 第100-101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01-102页 |
6.2.1 静电纺丝制备PAN-CNT纳米纤维 | 第101页 |
6.2.2 合成柔性、自支撑Se@CNFs-CNT或者Se@CNFs电极 | 第101-102页 |
6.2.3 结构分析以及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102页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1页 |
6.3.1 结构和形态表征 | 第102-106页 |
6.3.2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106-11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第7章 静电纺丝方法制备多孔碳/硫硒复合材料的自支撑电极及其在锂硫电池和室温钠硫电池中的应用 | 第115-130页 |
7.1 前言 | 第115-116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16-117页 |
7.2.1 静电纺丝制备PAN纳米纤维 | 第116页 |
7.2.2 制备多孔碳纳米纤维(PCNFs)膜 | 第116-117页 |
7.2.3 合成S_(1-x)Se_x复合物 | 第117页 |
7.2.4 制备柔性自支撑的S_(1-x)Se_x@PCNFs (S@PCNFs)复合物膜 | 第117页 |
7.2.5 结构分析以及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117页 |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7-125页 |
7.3.1 结构和形态表征 | 第117-121页 |
7.3.2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121-125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0页 |
第8章 静电纺丝法制备多孔中空碳纳米纤维及其储钠性能研究 | 第130-141页 |
8.1 前言 | 第130-131页 |
8.2 实验部分 | 第131-132页 |
8.2.1 静电纺丝制备PCL纳米纤维 | 第131页 |
8.2.2 合成中空PPy纳米纤维 | 第131页 |
8.2.3 制备氮掺杂多孔中空碳纳米纤维 | 第131-132页 |
8.2.4 结构分析以及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132页 |
8.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32-137页 |
8.3.1 结构和形态表征 | 第132-135页 |
8.3.2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135-137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1页 |
第9章 论文总述与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第141-143页 |
一、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页 |
二、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41页 |
三、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第141-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