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说明 | 第10-12页 |
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29页 |
1.1 五味子的研究概况 | 第17-23页 |
1.1.1 本草考证 | 第17页 |
1.1.2 五味子木脂素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17-20页 |
1.1.3 五味子木脂素类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学研究概况 | 第20-23页 |
1.2 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概况 | 第23-24页 |
1.3 立题依据 | 第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9页 |
第二章 五味子木脂素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29-75页 |
2.1 化合物的结构,编号及鉴定方法 | 第30-37页 |
2.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37-59页 |
2.2.1 新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37-44页 |
2.2.2 已知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44-59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59-73页 |
2.3.1 仪器与材料 | 第59-60页 |
2.3.2 提取与分离 | 第60-62页 |
2.3.3 化合物结构鉴定数据 | 第6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第三章 五味子木脂素类成分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的研究 | 第75-88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76-80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76-79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79-80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80-84页 |
3.2.1 SCH、GMA及各供试化合物单独作用对BV2小胶质细胞一氧化氮释放的影响 | 第80-81页 |
3.2.2. SCH、GMA及各供试化合物单独作用对BV2小胶质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81-82页 |
3.2.3. SCH、GMA及各供试化合物对LPS激活BV2小胶质细胞一氧化氮释放的影响 | 第82-84页 |
3.2.4. SCH、GMA及各供试化合物对LPS活化的BV2小胶质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84页 |
3.3 构效关系讨论 | 第84-86页 |
3.3.1 细胞毒活性 | 第84-85页 |
3.3.2 抑制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活性 | 第85-86页 |
3.4 小结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8页 |
第四章 五味子醇甲及五味子甲素对Aβ1-42致痴呆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 | 第88-97页 |
4.1 实验动物与材料 | 第88-89页 |
4.1.1 实验动物 | 第88-89页 |
4.1.2 药物与试剂 | 第89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8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89-91页 |
4.2.1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实验分组 | 第89-90页 |
4.2.2 行为学实验 | 第90页 |
4.2.3 生化指标检测 | 第90-91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91-94页 |
4.3.1 SCH及DS对侧脑室注射Aβ_(1-42)致痴呆模型小鼠自发活动总路程的影响 | 第91-92页 |
4.3.2 SCH及DS对侧脑室注射Aβ_(1-42)致痴呆模型小鼠Y迷宫自发交替反应率的影响 | 第92-93页 |
4.3.3 SCH及DS对侧脑室注射Aβ_(1-42)致痴呆模型小鼠水迷宫游泳时间的影响 | 第93页 |
4.3.4 SCH及DS对侧脑室注射Aβ_(1-42)致痴呆模型小鼠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 第93-94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7页 |
第五章 五味子甲素的体内代谢及脑内分布的初步研究 | 第97-103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97-99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97页 |
5.1.2 给药方式 | 第97-98页 |
5.1.3 样品收集 | 第98页 |
5.1.4 样品制备 | 第98-99页 |
5.1.5 样品分析法 | 第99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99-101页 |
5.2.1 样品处理方法 | 第99页 |
5.2.2 DS体内代谢产物的定性分析 | 第99-101页 |
5.2.3 服用DS后脑内分布的定性分析 | 第101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五味子甲素对多烯紫杉醇药动学影响的初步研究 | 第103-111页 |
6.1 实验部分 | 第103-107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103页 |
6.1.2 给药方式 | 第103-104页 |
6.1.3 血浆样品的采集 | 第104页 |
6.1.4 色谱条件 | 第104页 |
6.1.5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104-105页 |
6.1.6 血浆样品的处理与测定 | 第105页 |
6.1.7 系统适用性试验 | 第105页 |
6.1.8 方法专属性考察 | 第105-107页 |
6.1.9 样品处理方法的考察 | 第107页 |
6.1.10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第107页 |
6.2 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 | 第107-110页 |
6.2.1 血药浓度数据 | 第107-109页 |
6.2.2 药代动力学结果 | 第109-110页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1页 |
全文结论 | 第111-113页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及专利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附图 | 第116-184页 |
附件 | 第184-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