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顶盖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9页 |
1.2 汽车顶盖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有限元分析方法及软件介绍 | 第23-34页 |
2.1 有限元分析基础理论 | 第23-28页 |
2.1.1 有限元法分析流程 | 第23-25页 |
2.1.2 有限元法力学基础 | 第25-28页 |
2.2 有限元分析数值方法 | 第28-31页 |
2.2.1 隐式积分法 | 第28-30页 |
2.2.2 显示积分法 | 第30-31页 |
2.3 有限元软件介绍 | 第31-33页 |
2.3.1 HyperWorks软件简介 | 第31-32页 |
2.3.2 ABAQUS软件简介 | 第32页 |
2.3.3 LS-DYNA软件简介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42页 |
3.1 模型简化及网格划分 | 第34-36页 |
3.1.1 模型简化 | 第34页 |
3.1.2 网格划分 | 第34-35页 |
3.1.3 网格质量控制 | 第35-36页 |
3.2 材料参数确定 | 第36-39页 |
3.2.1 应力应变曲线 | 第36-39页 |
3.2.2 材料属性分配 | 第39页 |
3.3 车身模型装配连接 | 第39-40页 |
3.3.1 焊点连接模拟 | 第39页 |
3.3.2 胶粘连接模拟 | 第39-40页 |
3.3.3 铰链连接模拟 | 第40页 |
3.4 穿透和干涉检查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汽车顶盖雪载性能仿真分析及试验研究 | 第42-66页 |
4.1 板壳稳定性理论 | 第42-43页 |
4.2 屈曲分析基本理论 | 第43-45页 |
4.2.1 线性屈曲分析 | 第43-44页 |
4.2.2 非线性屈曲分析 | 第44-45页 |
4.3 车顶雪载性能有限元建模 | 第45-51页 |
4.3.1 车顶有限元模型截取 | 第45-46页 |
4.3.2 车顶结构模态分析 | 第46-47页 |
4.3.3 车顶雪载性能仿真分析 | 第47-51页 |
4.4 车顶雪载性能试验 | 第51-65页 |
4.4.1 试验目的 | 第51页 |
4.4.2 试验仪器 | 第51页 |
4.4.3 试验方案 | 第51-55页 |
4.4.4 试验数据采集及分析 | 第55-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汽车顶盖雪载性能优化 | 第66-73页 |
5.1 车顶结构优化 | 第66-71页 |
5.1.1 增添加强垫 | 第66-67页 |
5.1.2 横梁布置优化 | 第67-69页 |
5.1.3 车顶板厚优化 | 第69-70页 |
5.1.4 车顶冲筋优化 | 第70-71页 |
5.2 优化方法对比 | 第71-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汽车顶盖抗压性能仿真分析与优化 | 第73-96页 |
6.1 汽车翻滚机理 | 第73-74页 |
6.2 车顶静态压溃试验介绍 | 第74-75页 |
6.3 车顶抗压性能有限元建模 | 第75-81页 |
6.3.1 整车模型简化 | 第75-76页 |
6.3.2 简化模型约束的施加 | 第76页 |
6.3.3 刚性面的创建 | 第76-78页 |
6.3.4 接触设置 | 第78-79页 |
6.3.5 控制卡片设置 | 第79-81页 |
6.4 仿真结果后处理分析 | 第81-89页 |
6.4.1 仿真结果有效性验证 | 第81-83页 |
6.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83-84页 |
6.4.3 车顶抗压强度分析 | 第84-86页 |
6.4.4 车顶受力传递路径分析 | 第86-89页 |
6.5 车顶抗压强度优化分析 | 第89-95页 |
6.5.1 优化方案的确立 | 第89-93页 |
6.5.2 优化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93-95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6-98页 |
7.1 总结 | 第96-97页 |
7.2 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