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物理论文

高中物理点穴式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1.1 问题起源第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1 实践物理新课改意义第11-12页
        1.2.2 新时代师生作用“异化”定位第12页
        1.2.3 改变高中物理课堂过于沉闷的现状第12-13页
    1.3 国内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综述第13-14页
        1.3.1 国外教学模式第13-14页
        1.3.2 国内教学模式第14页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第14-16页
        1.4.1 研究目标第14页
        1.4.2 研究方法第14-16页
第二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和实施原则第16-25页
    2.1 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第16页
        2.1.1 教学模式的概念第16页
    2.2 国内外主要教学模式第16-18页
        2.2.1 国外教学模式第16-17页
        2.2.2 国内教学模式第17-18页
    2.3 点穴式教学模式概述第18-21页
        2.3.1 点穴式教学模式的概念第18页
        2.3.2 点穴式物理“七点”第18-20页
        2.3.3 点穴式物理教学特征第20-21页
    2.4 点穴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第21-23页
        2.4.1 社会互赖理论第21页
        2.4.2 群体动力理论第21-22页
        2.4.3 建构主义理论第22页
        2.4.4 最近发展区理论第22-23页
    2.5 “点穴式”物理教学结构第23-24页
    2.6 点穴式物理教学原则第24-25页
        2.6.1 优化性原则第24页
        2.6.2 全面性原则第24页
        2.6.3 和谐性原则第24页
        2.6.4 激励性原则第24-25页
第三章 点穴式教学模式下物理教学案例第25-33页
    3.1 习题课——《变压器的典型模型》第25-28页
        3.1.1 学习目标第25页
        3.1.2 教学过程第25-28页
    3.2 新授课——《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第28-33页
        3.2.1 学习目标第28页
        3.2.2 教学过程第28-33页
第四章 点穴式教学模式在梅河口市第五中学实施的情况第33-37页
    4.1 学校概况第33页
    4.2 点穴式教学在梅河五中实施情况第33-37页
        4.2.1 开展教学改革培训七大活动第33-34页
        4.2.2 成立班级日常小组第34-35页
        4.2.3 编制自学清单第35-3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37-45页
    5.1 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高第37-40页
        5.1.1 检验教学效果的目标和方法第37页
        5.1.2 实验班与对照班物理学也成绩的差异比较第37-39页
        5.1.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39-40页
    5.2 教师、学生访谈内容选录第40-41页
        5.2.1 访谈实录选录第40-41页
    5.3 结论和展望第41-45页
        5.3.1 结论第41-42页
        5.3.2 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第42-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附录第47-63页
    附录1 《变压器典型模型》教学设计第47-51页
    附录2 《变压器典型模型》自学清单第51-55页
    附录3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第55-60页
    附录4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自学清单第60-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乌镇痛膏对混合痔术后止痛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