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网络民族志 | 第14-15页 |
二、深度访谈 | 第15-16页 |
第五节 核心概念解析 | 第16-18页 |
一、“粉丝”和“网络粉丝群体” | 第16-17页 |
二、身份认同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网络迷群的发展和运作 | 第18-24页 |
第一节 TFBOYS与网络迷群之间的互动发展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网络迷群特征和组织架构 | 第19-24页 |
一、依托微博而形成的网络迷群 | 第19-21页 |
二、多层次的网络迷群组织架构 | 第21-24页 |
第三章 网络迷群自我身份的多重建构与展示 | 第24-31页 |
第一节 理想投射和粉丝自我身份的建构 | 第24-26页 |
第二节 作为“过渡性客体”的偶像与粉丝的自我身份建构 | 第26-27页 |
第三节 粉丝的个性化实践活动与自我身份建构 | 第27-31页 |
一、周边消费与自我身份建构 | 第27-29页 |
二、同人文的创作与自我身份建构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网络迷群群体认同的多重建构 | 第31-36页 |
第一节 准入机制的形成建构群体的初步认同 | 第31-32页 |
第二节 群内互动增强群体身份的认同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共同对抗增强群体身份的认同 | 第33-34页 |
第四节 与大众媒介的合作增强群体身份的认同 | 第34-36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语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 | 第40-42页 |
附录1 | 第40-41页 |
附录2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